野寺林深一径通,讲经台下见生公。
心于簪组元无累,兴到山林便不同。
坐爱鸣弦清石上,仰看飞锡堕云中。
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须乘两腋风。
野寺林深一径通,讲经台下见生公。
心于簪组元无累,兴到山林便不同。
坐爱鸣弦清石上,仰看飞锡堕云中。
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须乘两腋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西山深处的寺庙中修行的情景。首句“野寺林深一径通”,描绘了寺庙所在环境的幽静与隐秘,通过“林深”和“一径通”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讲经台下见生公”一句,提到了佛教高僧道宣法师(生公)的故事,暗示了寺庙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心于簪组元无累,兴到山林便不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束缚的超脱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这里的“簪组”指官服,象征着官场的束缚,而“山林”则代表了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方式。诗人的心灵在山林间得到了释放,与自然融为一体。
“坐爱鸣弦清石上,仰看飞锡堕云中”描绘了僧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坐在石头上弹琴,琴声清脆悦耳,仿佛与自然和谐共鸣;抬头仰望,僧人的行囊(飞锡)从云中落下,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僧人的修行生活,也寓意着心灵的升华与超越。
最后,“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须乘两腋风”两句,以壮丽的山景收尾,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绝顶之上,香气弥漫,象征着修行的成果与内心的宁静。振袖乘风,意味着在精神层面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内心自由与精神超越的追求,充满了禅意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