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对于“良知”的深刻探讨。王守仁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他的心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首诗中,他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良知”这一概念的独到见解。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这两句诗首先点明了“良知”的本质,即在个体独处之时,内心深处所涌现的真知灼见,这是超越一切外在知识的存在。这里的“独知”,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直接体验和感知,是与外界相对独立的内在认知。
接下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这两句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指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真正理解并认识到自己拥有良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里蕴含着对自我认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普遍人性中自我觉醒能力的质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探讨了“良知”作为个体内在道德准则的本质及其被认识的难度,反映了王守仁心学中关于自我发现和道德自觉的重要思想。
二月入武功,载谒横渠祠。
春桃杂芳涧,好鸟鸣夭枝。
绿野终南翠,含情实在兹。
昂求曾夙夜,人亡道未涯。
彻皋下程氏,执礼西仲尼。
表时脱支蔓,订顽那有私。
瞻依真气象,无复梦中疑。
兹邦有君子,迹殊路不岐。
豪迈存馀烈,高怀有我知。
鹏飞要扶摇,鲲化自天池。
斯文应不斩,白日令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