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何尝有定居,惬情便可著茅庐。
久知名利为缰锁,爱此溪山似画图。
种菊疏篱慕陶令,栽梅浅水学林逋。
只须此地延风月,休问君王乞鉴湖。
浮世何尝有定居,惬情便可著茅庐。
久知名利为缰锁,爱此溪山似画图。
种菊疏篱慕陶令,栽梅浅水学林逋。
只须此地延风月,休问君王乞鉴湖。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浮世繁华的淡然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浮世何尝有定居"表达了世间纷扰,无处安身的感慨,而"惬情便可著茅庐"则强调了内心的满足感,只要能让自己心情愉悦,即使简陋的茅屋也能成为理想的居所。
"久知名利为缰锁"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名利束缚的厌倦,他视之为束缚自由的枷锁,相比之下,"爱此溪山似画图"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认为山水如画,宁静宜人。
"种菊疏篱慕陶令,栽梅浅水学林逋"这两句引用了陶渊明和林逋两位古代隐士的典故,表明诗人效仿他们归隐田园,过着种菊栽梅的闲适生活,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最后两句"只须此地延风月,休问君王乞鉴湖"表达了诗人决心在此地享受自然与风月,不再追求世俗权力,宁愿在山水之间自得其乐,也不愿向君王索求名利如鉴湖般的高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超脱,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