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每共生,达士独无惑。
昔有蒙袂子,耻从嗟来食。
物生会当尽,寿非金与石。
但恨居世俗,不能尽胸臆。
壮士志沟壑,斯言著前识。
有形每共生,达士独无惑。
昔有蒙袂子,耻从嗟来食。
物生会当尽,寿非金与石。
但恨居世俗,不能尽胸臆。
壮士志沟壑,斯言著前识。
这首诗《遣怀三首(其二)》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世态的洞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首句“有形每共生,达士独无惑”,开篇即揭示了人生在世的普遍现象与智者独有的清醒。生命皆有形体,而智者能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迷惑。
接着,“昔有蒙袂子,耻从嗟来食”引用典故,以古代一位不愿接受施舍而遮面乞食的少年形象,象征那些坚守尊严、不为外物所动的人。这不仅是对古代道德的赞颂,也是对当下社会中保持独立人格、拒绝低俗诱惑的呼唤。
“物生会当尽,寿非金与石”则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有限性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性。世间万物终将消逝,人的寿命亦非永恒,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这一句既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但恨居世俗,不能尽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尘世,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遗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受限于种种束缚,无法自由地展现自我,这是诗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壮士志沟壑,斯言著前识”以“壮士”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但心志坚定,如同深埋于山谷的勇士,即使不为人知,也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思想和言行的深刻认识与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命、道德、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封君夜台游,邻鬼纷累百。
聿始迎封君,又若聚叹息。
谁能一布衣,老用著冠帻。
有子虽令学,曾几青云客。
家家竞落莫,谁氏再丰硕。
幸灾俗之常,而闵垂绝魄。
隔藩即仇雠,反眼视蛮貊。
封君有宽肠,春水满四泽。
蜉蝣生死间,天地一朝夕。
生荣死之安,盍受百鬼役。
寄言人世间,愿踵封君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