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少陵诗,佳处岂尽识。
何敢窥意韵,尚且昧形迹。
身到三川来,瞀瞀迷咫尺。
连天穹谷句,忘饥三叹息。
高高方若悬,下下仍如绩。
扶上而削下,乃在吾行役。
突然念此老,镕写不可极。
意中无遗境,象外有馀力。
后来群偷儿,蠹鱼恣口食。
安知九鼎珍,宜尔终身瘠。
此行敢告劳,顾影若有得。
不见水涨时,两眼犹历历。
平生少陵诗,佳处岂尽识。
何敢窥意韵,尚且昧形迹。
身到三川来,瞀瞀迷咫尺。
连天穹谷句,忘饥三叹息。
高高方若悬,下下仍如绩。
扶上而削下,乃在吾行役。
突然念此老,镕写不可极。
意中无遗境,象外有馀力。
后来群偷儿,蠹鱼恣口食。
安知九鼎珍,宜尔终身瘠。
此行敢告劳,顾影若有得。
不见水涨时,两眼犹历历。
这首宋诗《三川诵杜老观水涨诗》是晁说之所作,通过对杜甫诗歌的品味与山水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深深敬仰和对其作品深远内涵的理解。诗人首先感慨自己平生对杜甫诗歌的欣赏,虽有所领悟,但仍觉未能穷尽其妙处。他来到三川之地,被眼前的景色所迷惑,对杜甫笔下的“连天穹谷”诗句感到惊叹,甚至忘却了饥饿,为之叹息不已。
接着,诗人以“高高方若悬,下下仍如绩”形容杜诗的艺术境界,既有高远深邃,又有细致入微,如同织布般精巧。他感叹自己在游历中能感受到杜甫诗歌的这种动态变化,既赞赏又自愧不如。诗人批评后世之人对杜甫诗歌的浅尝辄止,将珍贵的文学遗产视为“蠹鱼恣口食”,暗示他们未能真正领略其价值。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收获,虽然旅途劳顿,但通过阅读杜诗,内心得到了满足。他以“不见水涨时,两眼犹历历”收尾,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在品读杜诗时的专注与感动,即使眼前水势上涨,也无法转移他对诗歌的沉醉。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杜甫诗歌的赞美,也是诗人自我修养与文学追求的写照,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古典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