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草仍移坐,临池看水流。
松阴知日午,萍色报霜秋。
渠曲僧廊转,波澄佛殿浮。
上方时供茗,与客共淹留。
藉草仍移坐,临池看水流。
松阴知日午,萍色报霜秋。
渠曲僧廊转,波澄佛殿浮。
上方时供茗,与客共淹留。
这首诗描绘了金莲池畔的一次悠闲雅集,诗人邵宝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的和谐交融。
首句“藉草仍移坐,临池看水流”,描绘了人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面对池水,欣赏流水潺潺的场景。这里不仅有自然的静谧之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和谐共处。
接着,“松阴知日午,萍色报霜秋”两句,通过松树的阴影和池中浮萍的颜色变化,巧妙地指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松树的阴影表明已至正午,而池中浮萍的颜色则暗示着秋天的到来,这样的描写既富有诗意,又蕴含哲理。
“渠曲僧廊转,波澄佛殿浮”则进一步展示了环境的幽静与禅意。弯曲的小溪环绕着僧侣的住所,水面如镜般清澈,映照出佛殿的倒影,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最后,“上方时供茗,与客共淹留”点明了这次雅集的目的——品茗谈心,与友人共享时光。这不仅是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更是对精神交流的重视,体现了古人对于生活品质的高雅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和的精神境界。
丽花斗靥,清麝溅尘,春声遍满芳陌。
竟路障空云幕,冰壶浸霞色。
芙容镜,词赋客。
竞绣笔、醉嫌天窄。
素娥下,小驻轻镳,眼乱红碧。
前事顿非昔,故苑年光,浑与世相隔。
向暮巷空人绝,残灯耿尘壁。
凌波恨,帘户寂。
听怨写、堕梅哀笛。
伫立久,雨暗河桥,谯漏疏滴。
小桃谢後,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
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
帘外馀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
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
堪举。
翩翩翠羽。
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
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
多少呢喃意绪。
尽日向、流莺分诉。
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
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
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
寿阳空理愁鸾。
问谁调玉髓,暗补香瘢。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
离魂难倩招清此,梦缟衣、解佩溪边。
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
夜寒重。
见羽葆将迎,飞琼入梦。
整素妆归处,中宵按瑶凤。
舞春歌夜棠梨岸,月冷和云冻。
画船中、太白仙人,锦袍初拥。
应过语溪否,试笑挹中郎,还叩清弄。
粉黛湖山,欠携酒、共飞鞚。
洗杯时换铜觚水,待作梅花供。
问何时、带雨锄烟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