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夜江声枕上喧,子规未叫已销魂。
身乘筚路思熊绎,词诵离骚吊屈原。
城邑旧为夔子国,民人多是楚王孙。
误恩分阃方图报,宿处那堪是报恩。
终夜江声枕上喧,子规未叫已销魂。
身乘筚路思熊绎,词诵离骚吊屈原。
城邑旧为夔子国,民人多是楚王孙。
误恩分阃方图报,宿处那堪是报恩。
这首诗《至归州宿报恩寺》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对过往历史的深刻反思。
首联“终夜江声枕上喧,子规未叫已销魂”,以夜宿江边、倾听江水潺潺之声开篇,子规鸟的啼叫声还未响起,诗人的心绪已如波涛般激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孤独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声响与诗人的情绪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颔联“身乘筚路思熊绎,词诵离骚吊屈原”,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绪。借用“筚路蓝缕”形容艰苦创业,暗指自己或国家的艰难历程;“熊绎”是楚国先祖,此处借以表达对楚国历史的追忆。同时,“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通过诵读离骚来缅怀屈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
颈联“城邑旧为夔子国,民人多是楚王孙”,点明了地点——归州,即古代的夔子国,这里曾是楚国的一部分。通过描述城邑的历史背景,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地方历史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尾联“误恩分阃方图报,宿处那堪是报恩”,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报答的思考。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许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守着忠诚与报答的原则。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探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感受,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其对历史、文化、个人命运以及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文化的融合,王十朋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个人情感又富含时代意义的艺术世界。
平沙北流水,青山在其上。
李陵思乡台,驻马一西向。
草根含馀凄,峰尖入寒望。
俚言虽莫稽,陈迹尚可访。
想其深入初,步卒亦材壮。
手张天子威,气夺名王帐。
覆车陷囚虏,此志乃大妄。
一为情爱牵,皇恤身名丧。
缕缕中郎书,挽使同跌踼。
安知臣节恭,之死不易谅。
河梁执别处,出语谩惆怅。
家声故燀赫,三世汉飞将。
兵法有死生,人运迭休旺。
忠回在信史,岂没功罪状。
马迁当腐刑,强欲雪其谤。
土思岂能无,层云塞亭障。
千年麒麟图,吾将执玄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