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烽燧起云间,玉辇苍黄下此山。
何事君王自神武,区区南渡鹿头关。
渔阳烽燧起云间,玉辇苍黄下此山。
何事君王自神武,区区南渡鹿头关。
这首诗《骊山》由宋代诗人杜常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对君王决策的深思与感慨。
首句“渔阳烽燧起云间”,以“渔阳烽燧”这一历史背景开篇,暗示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烽火连天,危机四伏。接着,“玉辇苍黄下此山”,描述了皇帝在紧急情况下仓促撤离的情景,玉辇代表皇家出行的尊贵与庄严,而“苍黄”则突出了行动的匆忙与紧迫,山字暗指骊山,此处用山来象征皇帝的避难之所。
后两句“何事君王自神武,区区南渡鹿头关”,则是对皇帝决策的质疑与反思。前一句“自神武”强调了皇帝的威严与勇猛,但紧接着的疑问“何事”则表达了对皇帝为何在如此危急时刻选择南渡而非其他更安全路径的困惑。最后一句“区区南渡鹿头关”进一步解释了皇帝的选择,鹿头关是蜀道险要之处,意味着皇帝选择了更为艰难的撤退路线,这既是对皇帝决断的质疑,也蕴含着对皇帝在关键时刻未能做出最佳选择的惋惜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历史场景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决策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忧虑。
彭家柳边堂,江色润书画。
乃公根柢学,衣传自心会。
唾手勋业余,探妙文字外。
区区青紫计,韦子岂君配。
神物护挥毫,而不告成坏。
赫炎卷地过,椽瓦了无在。
赖是堂间书,万轴腹中载。
乃公洞天理,否倾则泰。
向来荐才名,开口取猜怪。
从今柳先生,颇为参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