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那非碧眼僧,九年面壁却何曾。
宋云道是逢葱岭,五叶原教到慧能。
片石无端留色相,千秋不必考明徵。
我非见布疑黂者,画取由他故事增。
大地那非碧眼僧,九年面壁却何曾。
宋云道是逢葱岭,五叶原教到慧能。
片石无端留色相,千秋不必考明徵。
我非见布疑黂者,画取由他故事增。
这首诗以“题面壁石”为题,出自清代诗人弘历之手。全诗通过描述一块面壁石,巧妙地融入了禅宗修行与历史典故的元素,展现出诗人对禅学与历史的深刻理解。
首联“大地那非碧眼僧,九年面壁却何曾”,以反问的形式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深邃的思考空间。这里“碧眼僧”可能暗指西方传来的佛教文化,而“九年面壁”则直接引用了禅宗祖师达摩面壁九年静修的典故,表达了对长时间修行的敬意和对精神追求的肯定。
颔联“宋云道是逢葱岭,五叶原教到慧能”,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提及葱岭(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慧能(禅宗六祖),诗人巧妙地将地理、历史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暗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间的文化交流。
颈联“片石无端留色相,千秋不必考明徵”,转而聚焦于面壁石本身。诗人以“片石”象征修行中的简单与纯粹,强调了修行过程中内在精神的追求,而非外在形式或历史的考证。这一联表达了对精神境界的重视,以及对物质世界中表象的超越。
尾联“我非见布疑黂者,画取由他故事增”,诗人自谦并非质疑者,而是选择接受并描绘这些故事,增加了其丰富性。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故事的尊重,也暗示了艺术创作中对历史与传说的再创造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面壁石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禅宗修行、历史典故与艺术创作的元素,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
昨看百草抽新芽,今看百草开新花。
岩隈水侧自成列,红丑紫贱何交加。
东皇施恩岂不溥,随所付受无少差。
尔之琐细亦蒙被,尽使奋发争春华。
织丛密蔓不可数,竞起涂抹如矜誇。
妖莺冶蝶不尔顾,去尔自欲寻名葩。
尔知有艳贵尔否,歌管匝树侯王家。
尔徒此地弄颜色,只自狼籍随泥沙。
何当照水自窥览,枝赧叶惧相藏遮。
晚村无限晒残日,索酒为尔成吁嗟。
介夫陵阳奇男子,节义素为人所谈。
身长七尺气万丈,自谓流落谁能甘。
去将旧学中新格,坐取高第如手探。
明年西归有光耀,且请为我来山南。
前日读子诗,快我烦病躯。
若坐大暑中,琼杯饮琳腴。
辞严意清绝,敢谓人所无。
子乃不自高,尚尔尊圣俞。
为我诵佳句,实亦郊岛徒。
遂云有家藏,两轴如椽粗。
我方嗜此学,常恨失所趋。
愿子少假之,使之识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