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清明日,家家哭垄头。
昔人一旦去,存者千年忧。
野闇浮云色,田分涧水流。
九原如可作,应更为予谋。
岁岁清明日,家家哭垄头。
昔人一旦去,存者千年忧。
野闇浮云色,田分涧水流。
九原如可作,应更为予谋。
这首《清明》诗,由明代诗人曹于汴所作,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祭扫坟墓的哀伤场景,以及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首句“岁岁清明日”,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节,每年此时,人们都会聚集在先人的墓前,表达哀思与怀念。接着,“家家哭垄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祭扫现场的悲凉氛围,家家户户都在坟头哭泣,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
“昔人一旦去,存者千年忧”两句,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者长期承受思念之苦的感慨。昔日的亲人突然离世,给活着的人留下了无尽的忧愁,这种情感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深深刻在心中。
“野闇浮云色,田分涧水流”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野外的天空阴沉,如同浮云的颜色一般暗淡;田野间的小溪流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清明祭扫时的哀伤气氛。
最后,“九原如可作,应更为予谋”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希望。如果死者可以复生,那么他们或许会为活着的人考虑更多,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安慰。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鼓励与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清明》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描绘祭扫场景、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人文关怀。
老梅傍屋侧,长生诀已得。
一阳初发动,透骨露春色。
高子绝嚣尘,今时之古人。
品格与梅花,化作一时春。
开轩饮我酒,挑镫伴我吟。
一念成知己,千秋有同心。
嗟予行路人,肝肠久不熟。
方登古兰台,复欲探禹穴。
把手看梅花,依依不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