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色岂不好,道旁端可嗔。
只教寒雨里,将冷洒行人。
竹色岂不好,道旁端可嗔。
只教寒雨里,将冷洒行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竹子和寒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思考。"竹色岂不好,道旁端可嗔"这两句,诗人先是赞美竹子的颜色,并且指出这些竹子生长在路边,其形态端正却也令人感到有些许的忧愁。这里的“嗔”字用得极妙,它既可以理解为对竹子生长环境的担忧,也可能是诗人内心的情绪投射。
"只教寒雨里,将冷洒行人"这两句,则转向了雨景的描写。诗人希望这些路边的竹子在寒冷的雨中,能够将那份凉意洒落给过往的行人。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是诗人内心善良的情感流露。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准的笔触,将一个普通的雨中景象提升到了哲理的层面。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更反映出诗人对世间冷暖的感悟。
洛阳城北往来道,北邙山下迷烟草。
丧车前头唱挽歌,丹旌素幰高嵯峨。
洛城日日丧车出,城中车马依然多。
豪家墓碑百馀尺,凿遍北邙山下石。
累累古墓多无主,清明谁与增新土。
荒凉落日野乌啼,萧飒风吹白杨树。
人如欲免北邙愁,除是骖鸾翳凤游。
我走邺城道,忽忆铜雀台。
台下漳河水,一去不复回。
主人当途高,意气昔何健。
馀狂不自禁,翠翘三十万。
日日长歌舞,玉斝照琼筵。
锦殿春溶漾,绮窗月婵娟。
西陵七十冢,白昼妖狐踞。
芦荻漳水秋,不见歌舞处。
白鸟四五来,翩然飞且鸣。
行人发清商,远歌如哭声。
野翁向我言,物岂有长好。
况此乱世雄,遗迹不如扫。
土花蚀残瓦,价重珊瑚枝。
巧匠凿古砚,举世嗟叹之。
南望金谷园,北望邯郸楼。
萋萋连宿草,漠漠晚烟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