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柳寻花出帝畿,新题留别写乌丝。
何愁浙水无薇蕨,真信严光是伯夷。
去棹快经霖雨后,计程刚到暮秋时。
乌纱白葛严州路,祇恐山灵讶到迟。
问柳寻花出帝畿,新题留别写乌丝。
何愁浙水无薇蕨,真信严光是伯夷。
去棹快经霖雨后,计程刚到暮秋时。
乌纱白葛严州路,祇恐山灵讶到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前往严州的旅程中的思绪与情感。首句“问柳寻花出帝畿”,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离别京城时的场景,仿佛在寻找着京城最后的春色,以花柳为伴,表达对京城的依恋与不舍。
“新题留别写乌丝”则暗示了诗人在此行中可能会留下一些文字作品,作为对京城朋友的告别。这里的“乌丝”指的是黑色的丝线,常用来比喻文字或书法,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文字来纪念这段旅程和与京城朋友的深厚情谊。
“何愁浙水无薇蕨”,诗人以浙水(指钱塘江)上的薇蕨(一种植物)为喻,表达了对旅途的乐观态度,即使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无需担心,因为旅途中的美好与挑战都是值得期待的。
“真信严光是伯夷”,这里引用了古代贤士严光(字子陵)和伯夷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严州的向往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追求高尚品德和理想生活的愿望。
“去棹快经霖雨后,计程刚到暮秋时”,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乘船前往严州的情景,经历了雨后的清新空气,正值秋季,既表达了旅途的顺利,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乌纱白葛严州路,祇恐山灵讶到迟”,最后两句以乌纱帽和白葛衣(古代文官的服饰)象征诗人的身份,表达了对严州山水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旅程速度的担忧,似乎担心自己到达严州的时间过晚,错过了这里的美好景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离别京城、踏上旅程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与憧憬,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友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波瀰瀰,天苍苍,牵牛织女停七襄。
不道停时乐,祇恨别时长。
倏忽日御薄扶桑,驾牛服轭心内伤。
百媚郎,千花女。
争来乞巧巧不与,一曲霓裳泪如缕。
服箱弄杼殊未央,明年此夜渡河梁。
半生常是道边人,岁晚初收事外身。
浊酒一杯聊永日,小园三亩亦新春。
尚无枕寄邯郸梦,那有衣沾京洛尘。
门外烟波三百里,此心惟与白鸥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