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示病元来怕,遇酒逃禅却未真。
三古绝编徒自圣,二王书法恐非臣。
拈花示病元来怕,遇酒逃禅却未真。
三古绝编徒自圣,二王书法恐非臣。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李石所作,名为《扇子诗(其十二)》。通过分析,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历史的反思。
“拈花示病元来怕”,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经历的回避态度,“拈花”象征着闲适生活,但“示病”则透露出一种恐惧心理,可能是由于过去某些不愉快的记忆或是对未来的担忧。
“遇酒逃禅却未真”,这句话表明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快乐时刻(如饮酒),也往往会选择逃避(逃禅),但这种逃避并非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
“三古绝编徒自圣”,这里的“三古”指的是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或事件,而“绝编”则是指那些被后世认为是完美无缺、不可超越的典范。诗人通过“我徒自圣”表达了一种谦逊和自知之意,承认自己无法达到这些古代圣人的境界。
“二王书法恐非臣”,“二王”通常指的是东汉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他们被誉为书法的典范。诗人表达了对自己书法水平的自我怀疑,担心自己的书法可能达不到这两位大师的水准。
总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才华、历史评价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简练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话语,李石传递了一种对自我位置与价值的探索,以及面对历史巨人的自我认知。
夙存迈往志,结茅依山泽。
不辞沮溺劳,更慕濠梁逸。
既耕亦以钓,四体欣暂息。
新稼登场丘,嘉鱼荐晨夕。
蒸尝无足患,喜复留我客。
野田荒烟翳,平湖澄景寂。
开檐睇孤云,窅然无遗迹。
缅惟高世士,何尝异今昔。
识达理自周,情恬虑非易。
念子属纷纠,抗俗愿有适。
束带趋城府,愧余尚促戚。
百年诚草草,会当谢兹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