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棹乘风去,轻舆带月归。
花香入径细,渔火隔江微。
远寺犹闻磬,荒村半掩扉。
石桥横渡处,醉看海云飞。
短棹乘风去,轻舆带月归。
花香入径细,渔火隔江微。
远寺犹闻磬,荒村半掩扉。
石桥横渡处,醉看海云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乘船登焦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悠远的意境。
首句“短棹乘风去”,简练地勾勒出诗人驾着小舟,在微风中前行的画面,展现出一种轻盈自在的动态美。接着,“轻舆带月归”一句,将视角转换为陆上,描述了诗人乘坐轻便的车舆,在月光下缓缓归来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
“花香入径细”一句,通过细腻的嗅觉描写,展现了沿途花香四溢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渔火隔江微”则以远处渔火的微弱光芒,映衬出夜色的深沉与辽阔,同时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远寺犹闻磬”描绘了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悠扬而深远,给人以心灵的慰藉。“荒村半掩扉”则通过描绘一个半开半闭的村庄门户,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略显荒凉的乡村景象。
最后,“石桥横渡处,醉看海云飞”两句,将视线引向了石桥之上,诗人仿佛在醉意中观赏着海面上飘过的云朵,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超脱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夜晚登焦山归途中的美丽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悟,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
遥遥涉长途,悠悠愁我心。
我心愁未央,暌离日以深。
山高水无梁,寄书多浮沉。
鱼乐在故渊,鹿鸣思长林。
觉时影与身,梦来裯与衾。
端居迟日月,旦暮如古今。
孤愿人讵知,沉忧自难任。
君子不遐弃,怀我以好音。
庭前不肯种凡草,种得萱花长自好。
欲教慈母百忧忘,期与萱花同不老。
画堂沈沈春昼长,母有欢颜花有香。
山中风味亦不恶,频羞鱼笋侑霞觞。
今年暂与萱花别,起应天书向金阙。
得官便尔买舟归,为念倚门鬓如雪。
鬓虽如雪未足惊,喜见儿归衣锦荣。
从今百岁永相保,日日花前笑语声。
呜呼人生老大儿可托,不种萱花心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