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问庵中事,人驯虎亦驯。
杨梅几番熟,谁为惜馀春。
欲问庵中事,人驯虎亦驯。
杨梅几番熟,谁为惜馀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中景象,通过“欲问庵中事,人驯虎亦驯”两句,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庵中之事,未见详述,但通过“人驯虎亦驯”这一细节,可以想象出庵内环境之幽静,管理之有序,甚至可能蕴含着某种超脱世俗的修行氛围。
“杨梅几番熟,谁为惜馀春”则将视线转向自然界的变迁,杨梅的成熟与季节的更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谁为惜馀春”,一句问语,似乎在询问世间是否有人能真正珍惜这最后的春光,或是对春去夏来的一种无奈与感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和谐共生、珍惜时光主题的探讨。
我行复中野,怛怛自今兹。
蹭蹬勿重陈,所伤命与时。
非无青霞质,素衣向已缁。
侧闻雍门弹,慰此中忧疑。
忧疑卒未解,至音已无辞。
古风落冥冥,大道不可思。
王乔非予愿,詹尹亦我欺。
江花莽消息,游子暮何之。
相逢东园公,遗我考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