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惟凤皇,突兀尊中卣。
山断忽平野,四水东南流。
海潮日夜至,新沙成故洲。
爱此斗绝境,遂与长沮游。
蒺藜苦满道,相率开西畴。
俗类桃花源,无历知春秋。
风寒禾黍熟,雨多桑柘稠。
土芝颇益气,玉延亦可羞。
过从有耆老,请谒无王侯。
四时共相保,千岁非所忧。
如何万里客,日暮行未休。
骑虎不得下,短衣归饭牛。
九山惟凤皇,突兀尊中卣。
山断忽平野,四水东南流。
海潮日夜至,新沙成故洲。
爱此斗绝境,遂与长沮游。
蒺藜苦满道,相率开西畴。
俗类桃花源,无历知春秋。
风寒禾黍熟,雨多桑柘稠。
土芝颇益气,玉延亦可羞。
过从有耆老,请谒无王侯。
四时共相保,千岁非所忧。
如何万里客,日暮行未休。
骑虎不得下,短衣归饭牛。
这首诗描绘了夏颐贞西畴草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草堂周围的山川、河流、海洋、田野等自然景观,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生活状态。
首句“九山惟凤皇,突兀尊中卣”以象征手法,将群山比作凤凰,形象地描绘出山势的雄伟壮观。接着,“山断忽平野,四水东南流”则展示了山与平原、河流的自然过渡,生动描绘了地理地貌的变换。
“海潮日夜至,新沙成故洲”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海洋引入画面,通过海潮与新沙洲的形成,展现出自然界的动态美。接下来,“爱此斗绝境,遂与长沮游”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独特环境的喜爱,仿佛与古代隐士长沮结伴而游,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蒺藜苦满道,相率开西畴”描绘了道路旁蒺藜丛生的景象,但人们却能开垦出肥沃的土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后,“俗类桃花源,无历知春秋”将此处比作世外桃源,暗示这里远离尘嚣,四季如一,生活节奏缓慢,充满诗意。
“风寒禾黍熟,雨多桑柘稠”描绘了丰收的景象,风寒之季,禾黍成熟;雨水丰沛,桑柘茂盛,展现了农业社会的繁荣景象。最后,“土芝颇益气,玉延亦可羞”赞美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土芝和玉延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作为美食享用。
“过从有耆老,请谒无王侯”则揭示了这里民风淳朴,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只有长者间的交流。诗人在此享受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与老者们共同度过时光。“四时共相保,千岁非所忧”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认为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然而,最后一句“如何万里客,日暮行未休。骑虎不得下,短衣归饭牛”似乎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与无奈。万里之外的旅人,在日暮时分仍未能停下脚步,仿佛被某种力量束缚,无法回归平凡的生活,只能继续在艰难的道路上前行,如同骑在虎背上,难以摆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颐贞西畴草堂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乐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一丝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箨龙出丛林,脱锦露新绿。
昂藏引头角,密密均节目。
娟然尘外姿,云雾腻寒玉。
翠满东窗阴,心眼扫恶俗。
虚静颇道情,清癯见风骨。
惠我不老春,为谁无弦曲。
葛陂蛰时事,第恐雷雨促。
不能留高閒,双碧淡相瞩。
温风在山谷,青紫班芳妍。
浩然春公心,不作彼此偏。
其来初无像,荣事亦自然。
云容淡如鹤,草色齐腻烟。
竹萌裹豹裤,蕨茁引儿拳。
盘箸富可喜,齿颊甘亦便。
山水濯尘念,风云会前缘。
苇江怀道人,拥众几两千。
顶门眼照世,胸中海吞川。
同雏丹山巢,羽成各翔迁。
而今欲住集,相见而忘年。
执鞭驱并驾,未愧无綵鞯。
白鸥行作伍,水蔬对烹煎。
抚摩青石牛,不得陪高眠。
将趋皖口市,就买莎郎船。
回首谢诸祖,觉法吾所天。
慧灯耿不夜,心花芳枝联。
后日儿孙辈,莫怪森罗前。
温风促客下云岭,触处无心即道游。
得坐会当明变豹,出门须解倒骑牛。
冲烟筇入青萝径,载月船回白鸟洲。
中外夷犹功迹绝,㳷然天水一成秋。
实相无空无不空,将不空执尚违宗。
一多无位谁分别,万象森罗一镜中。
庵本非庵开不开,灵知自性即如来。
寻源穷处烟霞伴,南岭风光近日回。
上无片瓦下无锥,被喧卜静了无依。
多求欲叩无心者,既了无心岂是非。
若将色见普庵人,未免随流不契津。
千里无来同受用,纵横妙用自家珍。
莫怪渠侬不出头,了心非相永无求。
相逢谁觉梦中梦,浪静闲乘般若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