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这首诗是宋代大儒朱熹所作的《赠漳州一士子联》中的片段,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内敛的生活画面。"东墙倒,西墙倒"形象地写出两面围墙的破败,暗示了主人家的朴素和不张扬,可能意味着家道中落或主人淡泊名利。"窥见室家之好"则通过倒墙的缝隙,透露出屋内的宁静与和谐,展示了主人的内在品质。
"前巷深,后巷深"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僻静,巷子的深远加深了外界的隔绝,使得"不闻车马之音",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状态。整体上,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清幽、宁静且低调的士人形象,体现了朱熹崇尚的儒家内敛和淡泊的道德理想。
行旌此去隔关山,顿觉幽斋笑语阑。
后夜月明空似水,孤桐横膝向谁弹。
谢公忧民馀,妙语继两禅。
兹游瞰沧溟,宛在一叶莲。
木密虚可步,石立高莫缘。
从来看山眼,一洗俱茫然。
蓬莱如有无,空翠蒙云烟。
却疑浩荡中,天津渺归船。
崎岖访幽胜,众象争相鲜。
凌高寓远目,孤云共轩軿。
归来拥寒衾,耳底酒鸣泉。
觅句了不工,青灯暗孤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