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尔不平平已不,占他终古善鸣秋。
羁人旅馆三更泪,弱妇深闺一缕愁。
老树疏麻方寂寂,庭阴砌角镇啾啾。
恰如永叔才停笔,四壁腾声卒未休。
问尔不平平已不,占他终古善鸣秋。
羁人旅馆三更泪,弱妇深闺一缕愁。
老树疏麻方寂寂,庭阴砌角镇啾啾。
恰如永叔才停笔,四壁腾声卒未休。
这首诗描绘了秋虫在深秋时节的鸣叫,充满了凄凉与哀愁的氛围。诗人以“问尔不平平已不”开篇,似乎在对秋虫的鸣叫提出疑问,暗示了秋虫鸣叫中蕴含的某种不平之气。接着,“占他终古善鸣秋”,则表达了秋虫鸣叫的持久与自然性,仿佛它们天生就擅长在秋天的夜晚吟唱。
“羁人旅馆三更泪,弱妇深闺一缕愁”两句,通过“羁人”和“弱妇”的形象,将个人的情感与秋虫的鸣叫声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孤独、忧郁的意境。羁人在旅途中,深感孤独与无奈,三更时分,泪水不禁滑落;而弱妇在深闺之中,内心充满愁绪,这缕愁绪与秋虫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更加深了情感的沉重与复杂。
“老树疏麻方寂寂,庭阴砌角镇啾啾”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秋虫的活跃。老树与稀疏的麻叶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寂寥,而庭院的阴影与石阶的角落里,秋虫的鸣叫声却异常清晰,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恰如永叔才停笔,四壁腾声卒未休”两句,以欧阳修(字永叔)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秋虫鸣叫的感慨。即使欧阳修停止了笔耕,秋虫的鸣叫声依然在四壁间回荡,没有停歇。这不仅赞美了秋虫的顽强生命力,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虫鸣叫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秋季节特有的凄美与哀愁,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捕捉。
村优登春台,歌舞眩儿童。
儿童观剧亦何乐,但爱官人乌帽穿袍红。
世人看画亦论诗,何异村童看剧短识知。
白描高手屏不爱,惟爱十斛涂胭脂。
西涧作画如作诗,沈吟取格每逾时。
忽然有得快落笔,雨叶风枝随手为。
劝君伸纸弗高格,多画牡丹多著色。
商彝周鼎弃沟渠,吴门药制宣炉百金直。
我今颓唐百不惜,胡琴碎市亦何益。
望君画贵多直钱,分我润笔沽酒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