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频年气死灰,海阳新冢亦成堆。
几曾白发窥晨镜,忍向青山觅夜台。
瘴疠多时消病骨,蛮荒终古殉奇才。
一棺百粤归何计,可有同官为醵财。
吾道频年气死灰,海阳新冢亦成堆。
几曾白发窥晨镜,忍向青山觅夜台。
瘴疠多时消病骨,蛮荒终古殉奇才。
一棺百粤归何计,可有同官为醵财。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挽李南涧(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李南涧去世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其生前才华与命运的感慨。
首联“吾道频年气死灰,海阳新冢亦成堆。”以“气死灰”比喻李南涧的去世给诗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同时暗示了李南涧在世时的影响力和才华如同燃烧殆尽的火焰,最终化为一堆新冢。这里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离世的深切哀痛。
颔联“几曾白发窥晨镜,忍向青山觅夜台。”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李南涧去世的震惊与不解。诗人似乎在问自己,为何未曾预见友人的离去,为何要到青山之畔寻找逝者的安息之所。这两句诗充满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反思。
颈联“瘴疠多时消病骨,蛮荒终古殉奇才。”描述了李南涧生前可能经历的艰难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才华不灭。这里的“瘴疠”指代恶劣的自然环境,“病骨”象征着身体的疲惫与疾病的折磨,“蛮荒”则暗示了远离文明、艰苦的生活状态。“奇才”则赞美了李南涧的非凡才华。这一联既是对李南涧个人命运的同情,也是对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扬。
尾联“一棺百粤归何计,可有同官为醵财。”表达了对李南涧身后事的担忧,以及对社会是否能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帮助的疑问。这里“百粤”泛指广大的地域,暗示了李南涧的影响力跨越了多个地区;“同官”指的是与李南涧共事的官员,诗人在此询问,是否有同僚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处理后事。这一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学者身后待遇的关注,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去世的哀悼,以及对其生平的回顾,展现了黄景仁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对文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