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崔嵬透一关,不携楖栗跨千山。
空中风起石梁隐,足下云生鸟道顽。
长老峰高终古在,天然岩待此时还。
群峦尽在霜烟里,夜月横江万木寒。
壁立崔嵬透一关,不携楖栗跨千山。
空中风起石梁隐,足下云生鸟道顽。
长老峰高终古在,天然岩待此时还。
群峦尽在霜烟里,夜月横江万木寒。
这首诗描绘了初入丹霞山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势的雄伟与自然的鬼斧神工。
首句“壁立崔嵬透一关”,开篇即以“壁立”形容山势之陡峭,“崔嵬”则进一步强调其巍峨高耸,仿佛直插云霄,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不携楖栗跨千山”,诗人以轻松的语气,似乎在说无需携带登山工具,即可轻松跨越千山,暗含对山势的敬畏与征服的豪情。
接着,“空中风起石梁隐,足下云生鸟道顽”,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对比,描绘了山中风起云涌的动态景象。空中之风使得原本可见的石梁变得隐匿,而脚下则是云雾缭绕,连鸟儿的飞行路径都显得艰难,形象地展示了山中环境的变幻莫测。
“长老峰高终古在,天然岩待此时还”,这两句转而抒发对自然永恒与瞬间相遇的感慨。长老峰虽高,却始终屹立不倒,象征着自然界的恒久不变;而“天然岩待此时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此刻与自然相遇的珍惜与期待。
最后,“群峦尽在霜烟里,夜月横江万木寒”,这两句将视角拉远,描绘了一幅群山笼罩在霜烟中的凄美画面,夜晚的月亮横跨江面,映照着万木的寒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初入丹霞山所见景象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自然面前的谦逊与超然。
山行竟日夕,风景一以殊。
万马鱼贯前,宛若登天衢。
云际冠层峰,雪外辨修途。
丛卉未甲坼,寒禽互喧呼。
曲涧响环玦,空籁鸣笙竽。
纵乏绮丽观,烟萝澹相娱。
流览多所欣,未觉道路纡。
五台遥入抱,郁郁诚灵区。
翠微未及上,身已临清都。
佳气惬遐赏,旷怀抗远图。
陶唐此故土,馀泽仍渐濡。
刻玉缅往迹,游河景前模。
载咏蟋蟀吟,遗风今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