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丹霞诗十二首·其一初入丹霞》
《丹霞诗十二首·其一初入丹霞》全文
明 / 释函是   形式: 七言律诗

壁立崔嵬透一关,不携楖栗跨千山。

空中风起石梁隐,足下云生鸟道顽。

长老峰高终古在,天然岩待此时还。

群峦尽在霜烟里,夜月横江万木寒。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初入丹霞山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势的雄伟与自然的鬼斧神工。

首句“壁立崔嵬透一关”,开篇即以“壁立”形容山势之陡峭,“崔嵬”则进一步强调其巍峨高耸,仿佛直插云霄,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不携楖栗跨千山”,诗人以轻松的语气,似乎在说无需携带登山工具,即可轻松跨越千山,暗含对山势的敬畏与征服的豪情。

接着,“空中风起石梁隐,足下云生鸟道顽”,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对比,描绘了山中风起云涌的动态景象。空中之风使得原本可见的石梁变得隐匿,而脚下则是云雾缭绕,连鸟儿的飞行路径都显得艰难,形象地展示了山中环境的变幻莫测。

“长老峰高终古在,天然岩待此时还”,这两句转而抒发对自然永恒与瞬间相遇的感慨。长老峰虽高,却始终屹立不倒,象征着自然界的恒久不变;而“天然岩待此时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此刻与自然相遇的珍惜与期待。

最后,“群峦尽在霜烟里,夜月横江万木寒”,这两句将视角拉远,描绘了一幅群山笼罩在霜烟中的凄美画面,夜晚的月亮横跨江面,映照着万木的寒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初入丹霞山所见景象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自然面前的谦逊与超然。

作者介绍

释函是
朝代:明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盆中橘实甚繁咏此

厥包禹贡自扬州,作颂骚人楚泽留。

争似青条朱实好,移来满树洞庭秋。

(0)

显通寺

兰若翠微重,诸天第一峰。

金轮开汉日,紫府觅仙宗。

雪映交窗迥,云封阁道浓。

夕阳松影外,处处报疏钟。

(0)

自长城岭至台怀

山行竟日夕,风景一以殊。

万马鱼贯前,宛若登天衢。

云际冠层峰,雪外辨修途。

丛卉未甲坼,寒禽互喧呼。

曲涧响环玦,空籁鸣笙竽。

纵乏绮丽观,烟萝澹相娱。

流览多所欣,未觉道路纡。

五台遥入抱,郁郁诚灵区。

翠微未及上,身已临清都。

佳气惬遐赏,旷怀抗远图。

陶唐此故土,馀泽仍渐濡。

刻玉缅往迹,游河景前模。

载咏蟋蟀吟,遗风今有无。

(0)

大石矶

远近峰回合,潺湲涧浅深。

一矶横大石,万骑出层林。

蒙密岩花发,绵蛮谷鸟音。

龙堆尘不到,凭眺足娱心。

(0)

女冠子

秋花姝丽,疑是虞庭集毳,烂霞开。

不向丹山植,还从蕊阙来。

飞来金屈戍,添上玉搔头。暗拨求凰操,韵声幽。

(0)

缺题

与欢游池上,荷生满绿池。

朱花似欢面,素藕似欢肌。

(0)
诗词分类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诗人
傅毅 王籍 夏侯湛 郝天挺 吴兰修 沈君攸 莫宣卿 张文姬 安维峻 蒋璨 陈经邦 薛昂夫 繁钦 杜充 曹仁虎 张潮 席豫 陆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