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缁还戴笠,独自坐崚嶒。
有相元虚妄,无言即上乘。
形将同木槁,心已似波澄。
不是旧相识,翻疑何处僧。
披缁还戴笠,独自坐崚嶒。
有相元虚妄,无言即上乘。
形将同木槁,心已似波澄。
不是旧相识,翻疑何处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独坐山巅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披缁还戴笠”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僧人的外在形象,穿着僧衣,头戴斗笠,朴素而庄重。接着,“独自坐崚嶒”一句,点明了僧人所处环境的险峻与孤独,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坚定与超然。
“有相元虚妄,无言即上乘”两句,表达了对世间表象的否定和对内在精神境界的追求。这里的“有相”指的是外在的形貌或事物,认为它们都是虚幻不实的;“无言”则指沉默或内省,是达到高深境界的方式。这反映出诗人对佛教中“空”与“静”的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形将同木槁,心已似波澄”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即使身体如枯木般衰老,心灵却如同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澜。这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修行者超越物质与情感束缚,达到心灵纯净的状态。
最后,“不是旧相识,翻疑何处僧”两句,既是对僧人身份的疑问,也是对其超凡脱俗之气的赞美。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老朋友也难以辨认这位僧人,他的气质与常人不同,仿佛来自遥远之地。这不仅表达了对僧人形象的独特感知,也体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僧人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佛教哲学中的空灵与超脱,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追求,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朝日照高台,清风被华池。
椿庭万里外,北望浮云飞。
岂不念行役,相携赴皇畿。
眷言高堂病,药石久告疲。
仰无令昆托,俯靡弱弟依。
以兹谢形役,息意掩荆扉。
朝掇南涧藻,夕采西山薇。
缅怀弹冠客,恻恻常抱饥。
天门九重辟,王路正逶迤。
轩车满京洛,鞍马如云驰。
穷年叫阊阖,当道饶狐狸。
积薪谅难守,岁暮空流离。
侧身起长望,涕泪沾裳衣。
严霜结重阴,岁序忽已暮。
念子当远游,抗手即行路。
路行常苦远,客归尝苦晚。
浮云蔽关塞,白日不可挽。
昔为婚与姻,今为越与秦。
落叶随飘风,飞鸿辞故群。
君心岂难保,妾颜匪长好。
登高望平原,四顾尽衰草。
相思无朝夕,沈忧令人老。
愿为双车轮,随君万里道。
岁行暮,时既昏,设我肴醴开玉尊。
乐亲故,延嘉宾,轩车杂沓徒在门。
列五鼎,罗八珍,甘嘉溢口呈芳新。
饮麻姑,招洛神,擘红虬脯羞黄麟。
琴瑟和,钟鼓陈,樗蒱六博何缤纷。
长袂掩,羞蛾颦,纤歌随风飘青云。
良夜半,星河倾,主人未醉客尚醒。
二难具,五福并,亿千万岁延遐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