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戍依微辨,长途迤逦过。
人心思日出,马迹踏霜多。
宿鸟喧村树,归鸿下野河。
招提钟送响,禅者逸如何。
远戍依微辨,长途迤逦过。
人心思日出,马迹踏霜多。
宿鸟喧村树,归鸿下野河。
招提钟送响,禅者逸如何。
此诗描绘了清晨行军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守卫的艰辛与孤独。首句“远戍依微辨”,开篇即点明地点,远处的边防哨所若隐若现,透露出一种朦胧而遥远的意境。接着,“长途迤逦过”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行军路线的漫长与曲折,仿佛一条蜿蜒的长龙在大地上缓缓前行。
“人心思日出”一句,将士兵们的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表达了他们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而“马迹踏霜多”则通过马蹄印在霜雪上的痕迹,生动地展现了行军的艰难与寒冷。
接下来的“宿鸟喧村树,归鸿下野河”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以宿鸟的喧闹反衬出行军队伍的寂静,同时以归鸿的南飞象征着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寄托了人物的情感。
最后,“招提钟送响,禅者逸如何”一句,将场景转向寺庙,钟声悠扬,似乎在为行军之人送去一丝慰藉。这里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融入,也暗示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边疆守卫者的坚韧与孤独,以及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边塞诗。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
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
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
白鸥元水宿,何事有馀哀。
细路如蛇盘,山根复山巅。
振衣上千仞,顿觉天地宽。
四山朗开豁,斜阳淡平川。
溪浅不可舟,桥断衣可搴。
依依桑柘村,翳翳井里烟。
老翁古柳枢,扶杖白垂肩。
问途入深巷,蒲柳隐败垣。
忽得幽人居,一室静且安。
中有插架书,外有负郭田。
种秫可酿酒,枕书时醉眠。
自言居家好,笑我行路难。
欲分清溪尾,著我屋数椽。
踏月两相过,亦足陶情欢。
子虽爱我厚,我亦愧子言。
天涯倦游客,岂不怀故山。
抱薪煮白石,岸巾曝晴檐。
兴来或杖履,松阴弄潺湲。
如此岂不乐,胡为复盘桓。
泠然御风去,月暮孤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