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韝上鹰,一饱则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君不见韝上鹰,一饱则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此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首句“君不见韝上鹰,一饱则飞掣”以猎 鹰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一旦得到满足,就能展翅高飞,不受束缚。
接着,“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则通过对比,指出那些依附权贵、追求安逸生活的燕子,其实是忍受着炎热与污浊,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和洁净。这里的“堂上燕”暗喻那些趋炎附势之人,他们虽然看似安逸,但实际上是在忍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第三句“野人旷荡无腼颜”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态自在的生活状态。“野人”指的是脱离世俗纷争的人,他们的心灵是澄清的,不为尘世所染。
最后两句“岂可久在王侯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表达了诗人对于长期处于权贵之间生活的否定,以及对一种神秘主义生活方式的向往。“餐玉法”来源于古代道家修炼之法,意指通过服食玉石以求长生不老,而“入蓝田山”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表明诗人希望能够脱离尘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与束缚、纯洁与污浊、高尚与庸俗之间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一种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