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山中人,不识山中味。
采采须及时,盈筐叠山翠。
得以山中日,濯以山中水。
恬淡本性成,微苦亦有致。
楮鸡非其伦,弟薇友石耳。
携之入城郭,犹带山岚气。
一嚼清齿牙,再嚼沁心髓。
愿言啮雪人,共领山中意。
不是山中人,不识山中味。
采采须及时,盈筐叠山翠。
得以山中日,濯以山中水。
恬淡本性成,微苦亦有致。
楮鸡非其伦,弟薇友石耳。
携之入城郭,犹带山岚气。
一嚼清齿牙,再嚼沁心髓。
愿言啮雪人,共领山中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山中带回一种名为“龙牙”的珍稀植物,并邀请朋友们一同品尝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生活的独特风味与自然之美。
诗中的“龙牙”象征着山中难得的美味,诗人强调了采摘的时机和地点的重要性——山中日、山中水的滋养使得这种植物更加鲜美。通过“恬淡本性成,微苦亦有致”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味的欣赏,即使微苦也别有一番风味。
“楮鸡非其伦,弟薇友石耳”则将“龙牙”与其他食物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它的独特之处。最后,“携之入城郭,犹带山岚气”描述了将山中之物带入城市,仍能保留其自然的气息,体现了山中之物的珍贵与魅力。
“一嚼清齿牙,再嚼沁心髓”生动地描绘了品尝“龙牙”的美妙体验,每一次咀嚼都能带来清新与深入内心的满足感。诗人最后的愿望“愿言啮雪人,共领山中意”,表达了希望与志同道合之人共享这份山中生活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龙牙”这一特定事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山中生活的独特风味,更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与志趣相投之人的渴望。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
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
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除此外都无。
说与洞蟾子,定里作工夫。守为胎,用为窍,假为符。
既明此理,何须苦泥墨和朱。
若使精凝气固,便可驱雷役电,妖怪悉皆诛。
行满功成日,谈笑谒仙都。
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
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摧劲羽。
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诗翁感遇。
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仍为汝。
小草幽兰丽句。声声字字酸楚。
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
算犹胜、王嫱有冢贞娘墓。凭谁说兴。
叹鸟道长空,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酒酣肝胆露,把手共高歌。
中年底用离别,作恶渐应多。
春尽江头苦雨,日暮风沙万里,重俯大江沱。
行李几时发,别意满琵琶。仲宣楼,桓公柳,少陵花。
别时政自凄断,忍听祢生挝。
宁作丈夫意气,莫作妻孥恋嫪,后会渺无涯。
风外柳花急,骏马夹轻车。
琪树锵鸣,春冰碎落,玉盘珠泻还停。
渐一丝风袅,悠扬青冥。
疑把红牙趁节,想有人、记豆银屏。
何须数,琵琶汉女,锦瑟湘灵。
追思旧时胜赏,醉几度西湖,山馆池亭。
惯依歌花月,按舞娉婷。
岁晚相逢客里,且一尊、同慰漂零。
君休惜,吴音朔调,尽与吹听。
别来时。绿笺犹寄相思。
自当年、黄州人去,不烦朱粉重施。
翠屏寒、秋凝古色,朱奁空、影淡芳姿。
蝶抱愁香,莺吟怨曲,残红一片洗胭脂。
更谁汲、香泉菊井。寂寞水仙祠。
西泠甃、苔衣生满,懒曳筇枝。
尚依依、月移疏影,黄昏翠羽□差。
问丹砂、石涵坠井,寻古寺、金匾题诗。
岁晚江空,童饥鹤瘦,匆匆舍此欲何之。
且重和,四时渔唱,象管写乌丝。
仙翁笑、梅花折得,上闹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