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令荆国得髦英,清献先生语不轻。
汉使曾观楚风俗,蜀翁未识鲁书生。
杨林坠露随沉魄,丛玉留诗负夙情。
欲问典刑波浪阔,遥知兰砌五经横。
坐令荆国得髦英,清献先生语不轻。
汉使曾观楚风俗,蜀翁未识鲁书生。
杨林坠露随沉魄,丛玉留诗负夙情。
欲问典刑波浪阔,遥知兰砌五经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毛滂的作品,名为《哀程袁州》。诗中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坐令荆国得髦英,清献先生语不轻。"
这两句讲述了一位来自荆国(今湖北襄阳一带)的青年才俊,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推崇。"清献先生"可能是指诗中的主人公,其言谈举止都显得庄重而不轻率。
"汉使曾观楚风俗,蜀翁未识鲁书生。"
这里提到一位汉朝的使者曾经考察过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民情风俗,而另一位来自蜀地(今四川一带)的老人则对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的学术没有了解,暗示了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个人的见识局限。
"杨林坠露随沉魄,丛玉留诗负夙情。"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情景:秋夜的露水凝结在杨树叶上,与月光交织,显得既美丽又哀伤;而丛玉则是指诗人留下的作品,它承载着诗人的宿愿和深情。
"欲问典刑波浪阔,遥知兰砌五经横。"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询问古代典籍中关于礼仪和刑法的宽严,以及对远方兰台(古代藏书之所)的五经(儒家经典)的渴望。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意象和联想,展现了诗人的怀旧情感、学术追求以及对朋友生命消逝的哀悼。
一年复一年,务在且迁延。
皮皱缘肉减,发白髓枯乾。
毛孔通风过,骨消椽梠宽。
水微不耐热,火少不耐寒。
幻身如聚沫,四大亦非坚。
更被痴狼使,无明晓夜煎。
惟知念水草,心神被物缠。
云何不忏悔,便道舍财钱。
外头遮曲语,望得免前愆。
地狱应无事,准拟得生天。
世间有这属,冥道不如然。
除非不作业,当拔罪根源。
根空尘不实,内外绝因缘。
积罪如山岳,慧火一时燃。
须臾变灰烬,永劫更无烟。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
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
狭径花障迷,闲庭竹扫净。
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
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
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
歌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
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
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
穷通若有命,欲向论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