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犹见一丛青,高托层崖覆石屏。
夜月不侵无草地,晓风频护独椽亭。
荫垂千仞连云栈,响答长江入海溟。
倚杖闻猿却回首,下方谁梦到林坰。
岁寒犹见一丛青,高托层崖覆石屏。
夜月不侵无草地,晓风频护独椽亭。
荫垂千仞连云栈,响答长江入海溟。
倚杖闻猿却回首,下方谁梦到林坰。
这首诗描绘了深山松岭的壮丽景象与静谧氛围。首句“岁寒犹见一丛青”以“岁寒”喻指时间的考验,而“一丛青”则点明了松树在严冬中依然保持生机,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接着,“高托层崖覆石屏”一句,通过“层崖”和“石屏”的描绘,展现了松树生长环境的险峻与壮观。
“夜月不侵无草地”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光与草地的关系处理得富有诗意,暗示了松岭之夜的宁静与神秘。“晓风频护独椽亭”则通过“晓风”与“独椽亭”的互动,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守护的氛围,仿佛晨风特意为亭子带来了一丝慰藉。
“荫垂千仞连云栈,响答长江入海溟”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千仞之高的松荫仿佛与云栈相连,长江的回响似乎也融入了大海的广阔之中,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和谐。
最后,“倚杖闻猿却回首,下方谁梦到林坰”以个人的体验收尾,通过“倚杖”、“闻猿”、“回首”等动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与思考,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下方谁梦到林坰”,似乎在询问有多少人能真正领略到这林间深处的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松岭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和谐,也蕴含了对生命坚韧、自然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禁柳疏疏还密密,狸奴稳卧阶前日。
日长睡起鸣一声,掉尾欲行还不行。
先皇为爱驯且异,呼之即来麾即逝。
偶然点缀为写生,毰毸毛衣狮子形。
绛罗垂垂铃索索,目光耽耽透帘箔。
纵然未解起捕鼠,鼠辈见之应胆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