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高榆绕竹庄,清风亭上藕花香。
如何一旦遭兵燹,荒草寒烟怨夕阳。
千尺高榆绕竹庄,清风亭上藕花香。
如何一旦遭兵燹,荒草寒烟怨夕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富有历史感的画面。首句“千尺高榆绕竹庄”,以“千尺”形容榆树之高,展现了一种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绕竹庄”则暗示了竹林围绕着庄宅,营造出一种幽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次句“清风亭上藕花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新与雅致,清风徐来,亭台楼阁间飘散着荷花的香气,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祥和的世界之中。
然而,美好的景象在第三句“如何一旦遭兵燹”中被打破,一句“兵燹”不仅指出了战争的残酷,也暗示了历史的无常与变迁。最后一句“荒草寒烟怨夕阳”,通过“荒草”、“寒烟”和“怨夕阳”的意象,表达了对战争后荒废景象的哀叹与无奈,夕阳西下,更添了几分悲凉与孤独。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太湖何潋滟,岁晏亦自好。
长风西南吹,天水共皓皓。
遥峰七十二,恍恍红云岛。
洞天在空濛,流水隔烦恼。
昔有绿毛翁,于此采玄草。
至今白石床,风云为持保。
闻兹生古心,携舻事幽讨。
良朋既同调,远客亦倾倒。
鼓桡乘鼋鼍,凌波撷蘋藻。
汎汎景将入,默默意未了。
方壶不可问,沧海恨无早。
归循去时路,木尽乾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