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
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
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
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
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迷人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开篇即以清新之气渲染出巫山在雨后的宁静与纯净。雨霁,意指雨后晴朗;巫山,是著名的美丽山峰之一;云轻映碧天,则是对那飘逸而不失庄重的云景描绘。
“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这里借助远风和山峰之间的呼应,表达了自然界中事物间息息相关的哲理。远风轻拂,使得山峦云雾不再浓密,但依旧在十二个夜晚的巫山峰前交织出一幅流动的画面。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这一句则转向细腻描写山间的生灵和行者。啼猿,即猿啼,是古代对猿猱叫声的形容词,这里的啼猿暗示了树木间幽静而又有些许动感的声音;高笼过客船,则是通过高耸的林木和穿梭其下的行舟,勾勒出山谷中深邃而又不失流动之美。
“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对巫山楚江一带的日复一日的观赏,以及那种超凡脱俗、与自然神灵交流的情怀。这里的“几度”表达了一种时间的流转和频繁,暗示着诗人对这片美丽景致的深深喜爱以及不愿离开。
整首诗通过对巫山雨后的描写,以及对自然界中生命活动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颠风尽日恶,顽云吹不开。
行人对面不相识,千岭万岭沉风霾。
不知谁纵一炬火,坐遣万屋成飞灰。
我闻人火曰火,天火曰灾,茫然不复知从来。
但见通衢半瓦砾,男呻女泣声酸哀。
避胡十年常作客,几见连甍变荆棘。
此生忧火复忧兵,一事不成头雪白。
学禅灵运本忘家,好赋子云终有宅。
向来穷巷冷如冰,今作权门手堪炙。
惊魂可招烟欲消,茅茨犹在书脱厄。
心知造物可怜生,留与云窗看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