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不到超然堂,泉声隔竹高云凉。
山中本爱白日静,台下已谢青春忙。
行支削棘立高处,坐隐槁梧穷大方。
祇须假我三伏尽,沧浪歌里棹相将。
十日不到超然堂,泉声隔竹高云凉。
山中本爱白日静,台下已谢青春忙。
行支削棘立高处,坐隐槁梧穷大方。
祇须假我三伏尽,沧浪歌里棹相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山中草堂的深深怀念与向往之情。首句“十日不到超然堂”,透露出诗人长时间未至草堂的遗憾与思念。接着,“泉声隔竹高云凉”一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远离尘嚣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感受着清风徐来、泉水潺潺的宁静之美。
“山中本爱白日静,台下已谢青春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喜爱与对都市喧嚣的厌倦。山中的白日静谧而美好,与台下(可能指城市)的青春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行支削棘立高处,坐隐槁梧穷大方”则进一步描绘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与氛围。削棘立高处,可能是指草堂周围生长着一些高大的树木或竹子,给人一种挺拔、清新的感觉;坐隐槁梧穷大方,则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坐,仿佛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祇须假我三伏尽,沧浪歌里棹相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他希望等到酷暑过去,能在草堂边的水边,唱着歌,划着船,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
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
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
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
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
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