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
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
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
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
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
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
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
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
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
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
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
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
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
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
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
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
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
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
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
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
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
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
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
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
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
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
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
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
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
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
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此诗描绘了一位边塞将领在执行皇帝命令,修筑边疆城堡的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和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边塞生活的感慨与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首句“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表明了作者在接到皇帝的命令后,带领士兵修筑位于朔方(今内蒙古一带)的边城。这不仅是军事行动,也是一种政治任务。
“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则描写了将领们如何驱赶当地的游牧民族,以巩固边疆的防御线。这里的“犬羊族”可能指的是当时居住在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而“戎夏疆”则是古代对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相接壤地区的称呼。
诗人随后写道:“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边塞生活的适应和对皇帝委托之事的重视。这里,“子来”指的是士兵,而“多悦豫”则可能是因为边地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其乐趣所在。“王事宁怠遑”表明了作者对于国事的认真态度。而后两句则是在强调时间紧迫,需要迅速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描绘了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展示了边城的坚固和广阔,以及对外敌威慑力的自信。
“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诗人通过驾车登上高处,对比现实与历史,感受到了边塞的孤寂和自然景物的凄凉。
随后的“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则是诗人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比古代的疆域与现今的边防,感叹时光流转和国家兴衰。
最后,“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传承与文化保护的关切,以及对未来国家安定繁荣的希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和历史变迁的描写,展示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远自滇南近京畿,春收都报今年好。
齐鲁灾馀麦为秋,蜀秦兵后谷惟宝。
雨晴幸得皆应时,额手为民感大造。
独有保阳四五郡,昨闻望雨心如?。
封事传来快一披,盈犁顿觉苏枯槁。
二麦原能过半穫,大田生意芃青秒。
休和荐至岂德馨,凛乎敬奉持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