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成湖面,为亭据石头。
略教加点缀,便可学沧洲。
山鸟能延客,莎蛩特韵秋。
昔年吟啸处,历历记清游。
引水成湖面,为亭据石头。
略教加点缀,便可学沧洲。
山鸟能延客,莎蛩特韵秋。
昔年吟啸处,历历记清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首先,“引水成湖面,为亭据石头”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场景,湖面因水的引入而显得更加广阔,而亭子则巧妙地坐落在石头之上,既稳固又增添了景致的层次感。
“略教加点缀,便可学沧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认为只需稍加修饰,这处景致便能媲美辽阔的海滨。这种简朴而自然的美学观念,体现了诗人对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的崇尚。
接下来,“山鸟能延客,莎蛩特韵秋”两句,通过山鸟的鸣叫和莎草中的蟋蟀声,营造出秋天特有的宁静与生机,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与活力。山鸟的叫声仿佛在邀请远方的客人,而莎草中的蟋蟀则以独特的音韵为秋天的景色增添了几分情趣。
最后,“昔年吟啸处,历历记清游”两句,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过去,回忆起曾经在这里吟诗啸歌的美好时光,强调了对过往经历的珍视与怀念。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风景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作品。
扁舟望涵山,一塔白云里。
东西互迎送,目尽三十里。
下有布金园,轩窗面流水。
上人富愿力,物物尽经始。
庄严万人缘,功就只弹指。
空斋了无事,鸣琴对清泚。
游鱼应朱弦,万籁入流徵。
我来不忍去,一听赏幽耳。
雨馀新月上,云物纷可喜。
莫作箕山吟,秋风坐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