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示智通偈》
《示智通偈》全文
唐 / 慧能   形式: 偈颂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0)
注释
自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无染的真心本性。
三身:佛教术语,指法身、报身、化身,代表佛的三种存在形态。
发明:显现、发展。
四智:佛教中的四种智慧,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见闻缘:指通过眼见耳闻等感官接触外界的信息和条件。
超然:超越、超脱常规的状态。
佛地:佛的境界,觉悟的境地。
吾:我。
汝:你。
谛信:真诚而坚定的信仰。
永无迷:永远不再迷惑。
学:效仿。
驰求者:急于追求、奔波寻求的人。
终日:整天。
说菩提:谈论关于觉悟、智慧的话题,这里指空谈理论而不实践。
翻译
自性中具备法身、报身、化身三身,通过修行将其显发成就四种智慧。
无需脱离日常的感知与经验,超脱而达到佛的境界。
我现在为你讲述这些道理,希望你坚信不疑,永远不再迷失。
不要学那些只知空谈追求的人,整天谈论菩提却无实际行动。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唐代高僧慧能大师的作品,名为《示智通偈》。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和教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这首诗简洁明了,蕴含深刻的佛学哲理。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这两句表达了佛教中“三身”与“四智”的概念。三身指的是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代表真理、功德和救度众生;而四智则是对一切事物的完全理解,即大圆镜智、大平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直接体验与感知,而非仅凭借文字或他人的传述来达到解脱之道。慧能大师倡导的是一种直接、亲证的修行方式,让修者能够超越世间束缚,达成佛果。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这两句表明诗人正在传授真理,并确保这种理解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再有迷惑。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最后两句则是在告诫修行者不要追随那些只知口头禅定的虚名之辈,而应真正致力于内心的觉悟,即菩提(觉道)。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慧能大师对佛教修行与觉悟的理解和主张,是一篇深具禅宗精神的佳作。

作者介绍

慧能
朝代:唐

猜你喜欢

望江南

秋雨后,幽绝海棠时。

一水盈盈帘未卷,相逢嗔喜费人思。密意不曾知。

兰烬落,香麝散霏微。

道是晓风吹梦断,分明月色映罗帏。此境太凄迷。

(0)

读《晋书.陆云传》有作

渊渊王辅嗣,弱冠尚玄虚。

解老既洞鉴,学易亦超摅。

若人忽云殁,斯道归丘墟。

百年得陆生,精契遥相符。

酬酢通神明,幽显道不殊。

迷途吾不叹,所叹失其居。

空令百世后,游想在遗书。

(0)

南乡子.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

云散晚山青。又泛扁舟过洞庭。

月下一声吹铁笛,凄清。祇恐鱼龙不惯听。

红烛夜冥冥。静写秋光入画屏。

寄语幽兰兼白芷,芳馨。可解骚人万古情。

(0)

始春初堂望钟山馀雪

馀雪冠岩峦,高高水上看。

笳音切云起,人语落溪残。

钓稳鱼痕长,晴完雁背宽。

引春文石径,梅气自生寒。

(0)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

溢觞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龙万丈渊。

从古精诚能破石,薰天事业不贪钱。

腐儒封拜称诗伯,上策屯耕在现田。

巨海茫茫终得岸,谁言精卫憾难填?

(0)

过淮安府

漂母祠边暂据鞍,射阳城里彻鸣銮。

竟成减从还轻骑,都为民亲与俗安。

纵喜市头平米价,那无底叹衣单。

孳生庶更谋生窘,不见其熙只见难。

(0)
诗词分类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诗人
刘裕 洪拟 司马懿 唐姬 顾可适 彭伉 安磐 王彦威 季振宜 刘弗陵 张肃 刘义庆 嵇绍 曹景宗 秋瑾 杜杞 郑虔 连南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