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塘边路几乂,尽堪傍柳更随花。
行行咫尺春常在,不用前川趋物华。
半亩塘边路几乂,尽堪傍柳更随花。
行行咫尺春常在,不用前川趋物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待隐园池亭旁漫步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春天永恒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感悟。
首句“半亩塘边路几乂”,以“半亩塘”为背景,描绘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暗示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这里的“乂”字,或许是在形容小径的复杂或曲折,也可能是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
次句“尽堪傍柳更随花”,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柳树与花朵是春天常见的景象,诗人将它们并置,不仅体现了季节的变换,也寓意着生命的美好与多样性。这里“更随花”的“更”字,强调了柳树与花朵之间的相互映衬,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第三句“行行咫尺春常在”,直接点明了春天的存在并不依赖于遥远的距离或时间的流逝,而是随时随地,就在身边。这句诗通过“咫尺”一词,强调了春天的亲近与普遍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会和热爱。
最后一句“不用前川趋物华”,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无需特意去追求远方的美景(“前川”),因为身边的每一处都充满了自然的华美(“物华”)。这句话既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扬,也是对当下生活态度的一种倡导——珍惜眼前的美好,不必总是向往远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表达。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更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共鸣。
孱蒙自弱龄,幸禀严慈诲。
束发通朝籍,辞亲千里外。
猥持小器资,不克大车载。
好近为善名,频复多言悔。
求全易生毁,过涉因罹害。
虎尾获安宁,鸡鸣兴怨艾。
浮云始悟轻,迟日深知爱。
将乞簪笏投,归奉垂堂诫。
矢志未及伸,新恩来至再。
金马忽奔投,九重羽檄逮。
渥哉宠命临,敢云稍懈怠。
浪游别久方蓬,酒边小坐浑疑梦。
河山举目,苍茫今古,紫金杯重。
秋气多悲,老怀都懒,无聊吟弄。
最难忘胜赏,凫潭社散,空萧寺、槐龙动。
林下追陪还共。乱云飞、碧天微空。
昆崙睡里,丁歌申舞,莺花千种。
棋局声喧,客窗烛短,埋忧无冢。
又西风竞沸,红尘十丈,似潮头涌。
槐阴午翳。看珊珊翠袖,苔砌轻曳。
薄翅修眉,半臂螺痕,似浴春波犹腻。
蘼芜路冷裙腰窄,叹瘦损、青衫谁慰。
甚斜阳、几曲回廊,暗把画图描拟。
曾记薜萝池馆,柳绵吹尽了,舞衣憔悴。
倦抱清寒,弱怯新秋,怕说芭蕉身世。
绮楼夜雨西风峭,料魂断、草烟无际。
又谁知、梦醒花南,依旧碧栏慵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