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识皆畏死,有命惧崄危。
如鱼困池涸,难逢流水希。
亲疏皆父母,何得不悲时。
何慈救厄苦,福报自然随。
含识皆畏死,有命惧崄危。
如鱼困池涸,难逢流水希。
亲疏皆父母,何得不悲时。
何慈救厄苦,福报自然随。
这首诗以深沉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生命、命运、亲情与慈悲的主题。开篇“含识皆畏死,有命惧崄危”直接点出生命的脆弱与恐惧,无论是有生命之物还是人,都害怕死亡,担心遭遇危险。接着,“如鱼困池涸,难逢流水希”,通过形象的比喻,将人比作困在干涸池塘中的鱼,难以遇到活水,暗示人在困境中求生的艰难。这一段不仅描绘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也隐喻了人生的不易。
“亲疏皆父母,何得不悲时”则转向对亲情的深刻思考,指出无论亲人关系的亲疏远近,都是我们的父母,因此在面对离别或失去时,怎能不感到悲伤?这里强调了亲情的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离别时的痛苦。
最后,“何慈救厄苦,福报自然随”表达了对慈悲与救助苦难的渴望,认为真正的慈爱能够帮助人们度过困境,而这种善行的回报,是自然而然伴随而来的。这句话体现了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的观念,即善行会带来善果,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哲理性思考,探讨了生命、亲情、慈悲与因果之间的深刻联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