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馀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描绘了馀干地区与越地之间的山水景色以及历史文化的交融。首句“馀水之于越之鄙”点明了地理位置,接下来的“筑基相对琵琶尾”形象地描述了亭子的形状,如同琵琶倒置。诗人通过“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展现了季节变换和自然景观的宁静。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运用了奇特的意象,将星宿与湖面的平静相映照,同时暗示着锐利的兵器,增添了神秘感。接下来,“姱娥夜出在寒溪”引用神话传说,增添了诗意,而“青铜莹磨光几里”则描绘了月光下青铜器的光泽,营造出静谧而辉煌的画面。
最后两句“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表达了诗人收到朋友书信的喜悦,以轻盈的纸张和如蚕丝般的字迹为喻,传递出友情的珍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景色、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展现出梅尧臣独特的艺术风格。
云里山已曙,舟中火初爇。
绿浦待行桡,玄猿催落月。
沿流信多美,况复秋风发。挂席借前期,晨鸡莫嘲?。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
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
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
子晋鸾飞古洛川,金桃再熟贺郎仙。
三清乐奏嵩丘下,五色云屯御苑前。
朱顶舞低迎绛节,青鬟歌对驻香軿。
谁能白昼相悲泣,太极光阴亿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