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织品制作与使用的情景,通过对红线毯的详细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手工艺品的赞赏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红线毯"一词便设定了整个画面的基调,既指织物中的主要色彩,也象征着精心挑选与细致入微的工艺。"择茧缲丝清水煮"则进一步描绘出制作过程中对材料的严格筛选和洗练过程。
接下来的"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展示了色彩的层次与深度,通过对比红蓝两种颜色的不同浓淡,突出了织品的视觉效果。紧接着的"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馀"则将这种精细的手艺提升到宏大建筑物的装饰层面。
诗中随后的"红线织成可殿铺,綵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描绘了完成品的柔和质感及其在使用中的氛围,"美人"一词增添了一抹生活的情趣。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这些华丽景象上,他转而关注到了织造过程中工匠们的辛勤劳动与艰苦条件,如"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所表现。
最后一段"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劳动者与统治者的关系有所微词,通过对宣城太守的描述,表达了对于过度榨取人民劳力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红线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工艺美学,同时也蕴含着社会批评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