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与文殊,示我常飞动。
吾今已归真,触处皆无用。
观音与文殊,示我常飞动。
吾今已归真,触处皆无用。
这首诗《临行颂三首(其二)》由唐代诗人利踪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修行境界的追求。
“观音与文殊,示我常飞动。” 开篇以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引子,象征着智慧与慈悲的引导,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佛法的向往与追求。观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著称,文殊菩萨则以智慧第一闻名,两人共同指导,意味着在修行之路上,智慧与慈悲并重,缺一不可。
“吾今已归真,触处皆无用。” 后两句则是诗人自我觉悟的体现。他宣称自己已经达到了“真”的境界,即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没有永恒的价值或用途。这里的“真”并非指具体的某个状态或实体,而是指一种超脱世俗、洞察宇宙真理的心境。诗人认为,在这种境界下,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活动,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们都无法触及到真正的本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展现了诗人从追求外在事物到内观自我、寻求心灵解脱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空性的教义,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深邃的智慧和对生命本质的洞见。
多情不在分明,绣窗日日花阴午。
依依云絮,溶溶香雪,觑他寻路。
一滴东风,怎生消得,翠苞红栩。
被疏钟敲断,流莺唤起,但长记、弓弯舞。
定是相思入骨,到如今、月痕同醉。
教人枉了,若还真个,匆匆如此。
全未惺松,缬纹生眼,胡床犹据。
算从前、总是无凭,待说与、如何寄。
凤楼倚倦。
正海棠睡足,锦香衾软。
似不似、雾阁云窗,拥绝妙灵君,霎时曾见。
屏里吴山,又依约、兽环半掩。
到教人觑了,非假非真,一种春怨。
游丝落花满院。
料当时、错怪杏梁归燕。
记得栩栩多情,似蝴蝶飞来,扑翻轻扇。
偷眼帘帷,早不见、画眉人面。
但凝红生半脸,枕痕一线。
一枝斜堕墙腰,向人颤袅如相媚。
是谁翦取,断云零玉,轻轻妆缀。
不是幽人,如何能到,水边沙际。
又匆匆过了,春风半面,尽长把、重门闭。
只管相思成梦,道无情、又关乡意。
苍苔半亩,如今已是,鹿胎田地。
甚欲追陪,却嫌花下,翠环解语。
待何时月转,幽房醉了,不教归去。
园林罢组织。
树树东风翠云滴。
草满旧家行迹。
是鼓舞得声声,晓莺如觅。
愁红半湿。
煞憔悴、墙根堪惜。
可念我,飘零如此,一地送岑寂。
龟石。
当年第一。
也似老、人间风日。
余葩选甚颜色。
羞捻江南,断肠词笔。
留春浑未得。
翻些入、啼鹃夜泣。
清江晚,绿杨归思,隔岸数峰出。
醉倚江楼,长空外、行云遥驻。
甚凄凉孤吹,含商引羽。
薄夜冷侵沙浦雁,老龙吟彻寒潭雨。
蓦凉飚、一阵卷潮来,惊飞去。
重欲听,知何处。
谁为我,胡床据。
谩寻寻觅觅,凝情如许。
旧日山阳空有恨,杏花明月今谁赋。
恐凭阑、人有爱梅心,空愁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