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犹日出,何曾碍须弥。
散为普光明,合作四威仪。
万古止此日,群目尽见之。
普现一切水,君自分渑淄。
高垂大圆镜,君自存妍媸。
方寸无尽灯,何处存思惟。
高禅闻妙道,行作人天师。
维摩开丈室,庵成更求诗。
众说列山岳,我以一理推。
万方声一槩,我初拙言词。
至现莫如心,举念周四维。
必明乃本明,尽扫棘与茨。
岂知都用晦,隐显两不知。
大千在毫发,圣言不吾欺。
佛心犹日出,何曾碍须弥。
散为普光明,合作四威仪。
万古止此日,群目尽见之。
普现一切水,君自分渑淄。
高垂大圆镜,君自存妍媸。
方寸无尽灯,何处存思惟。
高禅闻妙道,行作人天师。
维摩开丈室,庵成更求诗。
众说列山岳,我以一理推。
万方声一槩,我初拙言词。
至现莫如心,举念周四维。
必明乃本明,尽扫棘与茨。
岂知都用晦,隐显两不知。
大千在毫发,圣言不吾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铚的作品,名为《必明庵》。诗中的语言充满了禅宗哲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句“佛心犹日出”以比喻的手法,将佛的心性比作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光明与智慧的展现。紧接着,“何曾碍须弥”,须弥山是印度神话中的世界中心之山,意味着即使是那么宏伟的存在,也无法阻挡佛心的光芒。
“散为普光明”描绘了佛心智慧如同阳光般广布无所不在,而“合作四威仪”则表达了佛教中以慈悲、欢喜、舍离、平等四种心态对待众生。
“万古止此日,群目尽见之”,意味着这个时刻是永恒的,每个人都能亲眼目睹这份智慧光芒。接着,“普现一切水,君自分渑淄”则是在说佛性的光明如同清澈的水流,遍布每一个角落。
“高垂大圆镜,君自存妍媸”,此处以镜喻心,表达了内心世界的清晰与平静。而“方寸无尽灯”则象征着智慧如同不尽的灯火,照亮一切黑暗。
“何处存思惟”询问的是在这片光明中,还有哪里是思考和烦恼所聚集之地。紧接着,“高禅闻妙道,行作人天师”,则是在赞扬修炼到极致的禅者能够听闻深奥的佛法,并以此成就指导世间与天堂之间的事务。
“维摩开丈室”指的是古代印度高僧维摩诘的一处居所,象征着智慧和宁静的空间。紧接着,“庵成更求诗”,则是在说即使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也还在不断地追求诗意与禅理。
“众说列山岳”表达了世人对高山大川的赞美,而“我以一理推”则是诗人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自然景观,认为万象皆可归于一个根本道理。
“万方声一槩”强调了一切声音和言论都可以归结为同一个真理,而“我初拙言词”则是诗人谦虚地表达了自己语言的简陋。
紧接着,“至现莫如心,举念周四维”,则是在说最真实的呈现就是内心的觉悟,每一次思想都能包容一切方向。最后,“必明乃本明,尽扫棘与茨”强调了达到真正的智慧光芒,就能够清除所有障碍和烦恼。
“岂知都用晦,隐显两不知”表达了一种超越世间对立观念的境界,在这个层次上,明亮与黑暗、存在与不存在都不再是问题。最后,“大千在毫发,圣言不吾欺”,则是在说宇宙之广阔,就如同藏于一根头发中,而佛陀的教诲绝不会欺骗我。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哲理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内在智慧与觉悟的追求,以及对宇宙本质的独到见解。
慨晴江渺渺,乘风下、倚沧浪。
问许大乾坤,金焦两点,曾几兴亡。
平章古人安在,但青山、烟水共微茫。
不道鹭嘲鸥笑,归来鬓已苍苍。垂杨。舞尽斜阳。
双燕语、尽渠忙。黯柔情不管,花深传漏,羽急飞觞。
思量人间如梦,放半分、佯醉半佯狂。
明日海棠犹旧,春风未老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