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年已过纵心期,安得聪明及往时。
既老固应全晚节,虽贫岂暇计留资。
元非矫饰求为异,自是行藏要合宜。
曾记诗僧林下约,为将踪迹报渠知。
衰年已过纵心期,安得聪明及往时。
既老固应全晚节,虽贫岂暇计留资。
元非矫饰求为异,自是行藏要合宜。
曾记诗僧林下约,为将踪迹报渠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大猷的作品,名为《次韵奉答诸公(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年轻时光的回忆和对晚年的自我安慰。诗中“衰年已过纵心期,安得聪明及往时”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青春岁月已经流逝、无法挽留的感慨,以及希望能够保持年轻时的聪明和活力。接下来的“既老固应全晚节,虽贫岂暇计留资”则是对晚年的自我要求,尽管已经步入老年,但仍应该保持晚节,不因贫困而有所保留。
诗中“元非矫饰求为异,自是行藏要合宜”表达了诗人不追求虚名和矫饰的生活态度,而是顺其自然,遵循内心的本真。最后两句“曾记诗僧林下约,为将踪迹报渠知”,则是对往事的一种回忆,诗僧即是指佛教中的僧人,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与僧人的交往,以及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年轻时期与晚年的不同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过程中智慧、节操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笑海上、白鸥盟冷。飞过前滩,又顾秋影。
似我知鱼,乱蒲流水动清饮。
岁华空老,犹一缕、柔丝恋顶。
慵忆鸳行,想应是、朝回花径。人静。
怅离群日暮,都把野情消尽。山中旧隐。
料独树、尚悬苍暝。
引残梦、直上青天,又何处、溪风吹醒。
定莫负、归舟同载,烟波千顷。
万花深处隐,安一点、世尘无。
步翠麓幽寻,白云自在,流水萦纡。
携歌缓游细赏,倩何人、重写辋川图。
迟日香生草木,淡风声和琴书。安居。歌引巾车。
童放鹤、我知鱼。看静里闲中,醒来醉后,乐意偏殊。
桃源带春去远,有园林、如此更何如。
回首丹光满谷,恍然却是蓬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