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经不窥园,闭户动一纪。
渴不饮盗泉,饥或借邻米。
学探伊洛源,志溯洙泗委。
苦节贫自甘,清风振闾里。
穷经不窥园,闭户动一纪。
渴不饮盗泉,饥或借邻米。
学探伊洛源,志溯洙泗委。
苦节贫自甘,清风振闾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的高尚品质与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述这位学者在学术上的执着追求和生活中的坚守原则,展现了其人格魅力。
“穷经不窥园,闭户动一纪。” 这两句描绘了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专注与投入。他废寝忘食,长时间闭门不出,专心于经典的研究,甚至长达十二年。这种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热爱。
“渴不饮盗泉,饥或借邻米。” 通过这两句,诗人进一步展示了这位学者在生活中的高洁品质。即使在极度口渴的情况下,也不愿意饮用被视为不义之财的盗泉之水,而是选择忍受干渴。在饥饿时,他则会向邻居借取粮食,而不是去偷窃。这种行为表现了他的道德底线和对正义的坚持。
“学探伊洛源,志溯洙泗委。” 这两句表明了学者在学术上的追求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而是深入探究源头,追寻更深层次的真理。伊洛、洙泗都是古代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用以象征学术的根源。这反映了学者对学术传承和创新的重视。
“苦节贫自甘,清风振闾里。” 最后两句总结了学者的生活态度和影响。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乐于其中,甘之如饴。他的高尚品德和清廉作风,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激励了周围的人,使整个社区都充满了正气和清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在学术和道德上都追求卓越的学者形象,表达了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美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