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悲秋两鬓凋,总怜双目断征桡。
思君此日风前帽,何处同归月下潮。
物候又惊篱菊放,新愁都向酒杯消。
书来想亦悲离索,共听西风一雁遥。
不为悲秋两鬓凋,总怜双目断征桡。
思君此日风前帽,何处同归月下潮。
物候又惊篱菊放,新愁都向酒杯消。
书来想亦悲离索,共听西风一雁遥。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萱对友人韩伯举思念之情的回应。诗中情感深沉,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联“不为悲秋两鬓凋,总怜双目断征桡。”诗人开篇即表明自己并非因秋日而感伤,而是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思念。这里的“两鬓凋”和“双目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忧虑。
颔联“思君此日风前帽,何处同归月下潮。”诗人想象着在风中,自己与友人曾共戴一帽,如今却只能各自漂泊,无法再一同归于月下的潮水边。这一联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分离的无奈。
颈联“物候又惊篱菊放,新愁都向酒杯消。”诗人看到篱笆上的菊花开放,不禁感到时光飞逝,心中生出新的忧愁。然而,他试图借酒浇愁,但愁绪并未因此消散,反而更加深刻。
尾联“书来想亦悲离索,共听西风一雁遥。”诗人预想到友人回信时也会满含离别之苦,两人只能在远方共同倾听西风中的孤雁声,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读来令人动容。
今我不乐何所为,调笑盍各言其好。
不愿击水南溟飞,但爱乘风北窗傲。
大夫声名过单父,即日去受东朝诰。
固知为偶我非齐,莫忘相从君与操。
骏辩瑰章殆希有,玉堂金马应须到。
功成却记鸡黍期,同著青鞋映黄帽。
天下本无事,此语仅兴邦。
得志不与物,誓心有如江。
腐儒若腐萤,槁死读书窗。
谁能守笔研,心大云何降。
终然气相许,霜钟不须撞。
道虽千钧重,努力期自扛。
他时侨与札,日月声名双。
秖应南海赵,便是襄阳庞。
慎毋彊拣择,贵纯不贵厖。
请见胸中物,止水琉璃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