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里,能得几时活?
回己审思量,何忍相劫夺。
自命惜求死,煞他不记活。
布施觅声名,不肯救饥渴。
口道愿生天,不免地狱撮。
礼佛至顶尽,终归被怆割。
一往陷三涂,穷劫不得脱。
寄语世间人,可可浪誇阔。
各愿寻其本,努力弃劫末。
回心一念顷,万事即解脱。
人生一世里,能得几时活?
回己审思量,何忍相劫夺。
自命惜求死,煞他不记活。
布施觅声名,不肯救饥渴。
口道愿生天,不免地狱撮。
礼佛至顶尽,终归被怆割。
一往陷三涂,穷劫不得脱。
寄语世间人,可可浪誇阔。
各愿寻其本,努力弃劫末。
回心一念顷,万事即解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的《回波乐》之二十五。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人生的真谛与道德伦理的问题。
首先,诗人提出“人生一世里,能得几时活?”这一疑问,直指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引人深思。接着,通过“回己审思量,何忍相劫夺”表达了对自私行为的谴责,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价值在于珍惜当下,而非追求虚名或物质享受,“自命惜求死,煞他不记活。布施觅声名,不肯救饥渴”。
随后,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死后幸福(如“口道愿生天”)的同时,却忽视了眼前的实际需求(“不免地狱撮”),以及无论信仰多么虔诚(“礼佛至顶尽”),最终仍逃不过命运的残酷(“终归被怆割。一往陷三涂,穷劫不得脱”)。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深刻洞察。
最后,诗人向世人发出呼吁:“寄语世间人,可可浪誇阔。各愿寻其本,努力弃劫末。”鼓励人们回归本心,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回心一念顷,万事即解脱”,表达了通过内心的转变,可以超越一切烦恼与束缚,达到心灵的解放。
整首诗以深沉的思考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精神自由的向往。
寻春之何所,乃在城东隅。
东隅信佳处,名园间精庐。
时属积雪霁,田壤坟以苏。
雍容二三骑,并辔徐厥驱。
仆童怪且议,寒野安所娱。
不知阳和气,泱漭于空虚。
仰视孤刹起,突兀疑神扶。
其下万华屋,碧瓦鱼鳞铺。
南行历亭馆,近接栋与栌。
阴草含碧色,阳条散红腴。
周览气象嘉,高步形踪舒。
提携上樽酒,馔不过鱼蔬。
为奉岂非薄,欢至自有馀。
却思九衢上,车马何区区。
红尘塞两眼,势利各有趋。
虽欲求暇逸,何能幸须臾。
君勿轻此乐,此乐未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