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中人心,若火始焰焰。
福善祸淫理,衰时或不验。
君子道其常,束身懔圭玷。
父师所提诏,旦明俨昭鉴。
谨微犹恐忽,纵暴安有餍。
彼昏坐不知,吾侪惧天厌。
三复望溪言,顽躯足针砭。
利欲中人心,若火始焰焰。
福善祸淫理,衰时或不验。
君子道其常,束身懔圭玷。
父师所提诏,旦明俨昭鉴。
谨微犹恐忽,纵暴安有餍。
彼昏坐不知,吾侪惧天厌。
三复望溪言,顽躯足针砭。
这首清代诗人郭曾炘的《杂诗(其二)》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世间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首句“利欲中人心,若火始焰焰”形象地描绘了利益诱惑如何像烈火般燃烧人心,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时容易迷失自我。接下来,“福善祸淫理,衰时或不验”指出善恶报应的道理并非始终如一,特别是在世事艰难之时。
诗人强调君子应坚守正道,保持警惕,"君子道其常,束身懔圭玷",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遵循常规,严格要求自己,不容丝毫瑕疵。他引用父师的教诲作为警戒,“父师所提诏,旦明俨昭鉴”,表明这些教导如同清晨的镜子,清晰可见。
诗人进一步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以免疏忽,“谨微犹恐忽,纵暴安有餍”,即使对待细微之事也要小心,因为放纵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对于那些沉迷于私欲、不明事理的人,诗人以“彼昏坐不知,吾侪惧天厌”警示,他们可能会招致天意的厌弃。
最后,诗人引用“三复望溪言,顽躯足针砭”来表达对那些顽固不化者的期待,希望他们的警醒如同针砭之药,能够触动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反思和改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寓言和比喻,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