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此诗乃唐代诗人赵嘏所作,名为《悼亡二首(其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逝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一烛从风到奈何”,这里的“一烛”指的是夜晚的一点灯光,而“从风到”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的无常与迅速。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了对逝者时日飞逝、难以挽留的哀伤。
“二年衾枕逐流波”,这句话则更进一步地强化了这种感觉。“二年”指的是两年的时间,而“衾枕”即是床头和枕头,意指生活中平凡而又亲切的部分。诗人感慨于日子如水般流逝,每一个夜晚都在无声中推移着。
“虽知不得公然泪”,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压抑。在古代社会,公开表示悲伤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恭或不合礼制,因此诗人只能在私下里流泪。这里所说的“不得公然泪”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时泣阑干恨更多”,这句则揭示了诗人的真实情感。每当到了可以抒发感情的时刻,诗人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悲伤与哀愁,这种感觉如同积水难消,只能在无人的时候,在高阑干处偷偷落泪。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对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快速流逝与个人生命的短暂,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亲友的深切怀念和哀伤之情。这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一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