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互合从,强秦屹虎视。
南襟泾渭流,北控甘谷峙。
蕞尔一燕壤,曷厌贪饕志。
田光构奇谋,幸鼓荆卿气。
殒身明勿疑,直走咸阳市。
左授于期函,右献督亢志。
断袖环柱馀,秦鼎一丝繫。
吁嗟高渐离,尚置筑中器。
为术良已疏,秉节终弗易。
壮士贵丧元,成偾非所计。
逆命帝函歼,于昭秦二世。
千秋易水歌,慷慨满天地。
六国互合从,强秦屹虎视。
南襟泾渭流,北控甘谷峙。
蕞尔一燕壤,曷厌贪饕志。
田光构奇谋,幸鼓荆卿气。
殒身明勿疑,直走咸阳市。
左授于期函,右献督亢志。
断袖环柱馀,秦鼎一丝繫。
吁嗟高渐离,尚置筑中器。
为术良已疏,秉节终弗易。
壮士贵丧元,成偾非所计。
逆命帝函歼,于昭秦二世。
千秋易水歌,慷慨满天地。
这首诗《荆轲》由明代诗人陈绍文创作,通过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展现了荆轲的英勇与忠诚。诗中描绘了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对抗强秦的背景,以及燕国小国面对强敌的贪婪野心。特别聚焦于荆轲的智谋与勇气,他不惜牺牲生命,以一己之力直奔咸阳,试图改变历史的进程。
诗中提到的“田光构奇谋”,暗示了荆轲背后有智者策划,而“幸鼓荆卿气”则赞扬了荆轲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豪情与决心。荆轲最终“殒身明勿疑”,以身犯险,直面秦王,其行动体现了对国家和正义的坚定信念。
诗中还提到了荆轲在行动前的准备,如“左授于期函,右献督亢志”,表明了他精心准备的计划和策略。然而,“断袖环柱馀,秦鼎一丝繫”这一句,可能是在比喻荆轲的行动虽然未能直接推翻秦朝,但其影响如同一根细线,连接着历史的转折点。
最后,“吁嗟高渐离,尚置筑中器”表达了对另一位刺客高渐离的惋惜,他在荆轲之后也尝试过刺杀秦始皇,但未能成功。“为术良已疏,秉节终弗易”则总结了刺客们虽技艺高超,但在坚持原则和信念方面始终不易动摇。
整首诗通过荆轲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诗中的慷慨激昂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使得《荆轲》成为一首富有感染力的历史咏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