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时须拣带苔枝,两蕊三花尽自奇。
簪向银瓶全俗了,古铜瓶浸恰相宜。
折时须拣带苔枝,两蕊三花尽自奇。
簪向银瓶全俗了,古铜瓶浸恰相宜。
这首诗是杨公远的《折梅》,创作于宋末元初时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在这短小精悍的四句中,诗人通过折梅这一行为和细节,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折时须拣带苔枝”,开篇即以动作之细致入诗,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物象的精心选择。这里,“折”不仅是行为,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意图。而“须拣带苔枝”的要求,不只是为了美观,也在于保持梅枝原本生长状态下的自然之态,这种做法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本真性的追求。
“两蕊三花尽自奇”,诗人的目光聚焦在那几朵独特的梅花上,通过数量上的不完整来强调其独一无二。这里,“两蕊三花”并非实指,而是对梅花之美的一种抒情方式,这种写法增添了画面之中的意境与诗意。
“簪向银瓶全俗了”,这一句则转而批评那些将花束整齐地插入华丽的银瓶中,失去了原有的生动与个性。这里,“全俗”一词,显然带有一种对过度修饰、世俗化的不满。
“古铜瓶浸恰相宜”,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他认为只有将梅枝置于古朴而有年代感的铜瓶中,才能体现出梅花原有的韵味和独特之处。这里,“浸恰”一词,更是强调了物与器之间的一种自然契合。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梅花审美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艺术和生活态度上的追求。
二年饮水闽中村,忽见玉醴倾蛮尊。
涓涓醍醐灌热脑,耿耿沆瀣明朝暾。
旱尘久涨城市暗,渴梦欲挽江湖吞。
何人远致双鲤信,知我来扣罗雀门。
不须邀月已清绝,尚恐熨齿当微温。
要从华池汲真液,岂独玄鬓薅愁根。
微茫已识投辖客,妩媚似返当垆魂。
奇功谁续伯伦颂,妙意要与渊明论。
胸中我自有泾渭,笔下君已倾昆崙。
诗成寄与约他日,饮君与我空瓶盆。
合是冰壶寘露寒,果然笔札对金銮。
虽云经世谈何易,谩道忧时事转难。
正气必能回坏證,中流当与障狂澜。
熟知议论平如砥,且把清规作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