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映风标,看濯濯、有如春柳。
爱吾庐、投竿矶渚,漫同渔叟。
勾漏山中丹九转,沧浪亭畔诗千首。
问年来、松菊可曾荒,君曰否。有司马,凌云手。
更邹衍,谭天口。总不如归向,灞陵偕妇。
客到任看墙外竹,独吟且尽床头酒。
忆从前、裘马少年场,同刍狗。
玉映风标,看濯濯、有如春柳。
爱吾庐、投竿矶渚,漫同渔叟。
勾漏山中丹九转,沧浪亭畔诗千首。
问年来、松菊可曾荒,君曰否。有司马,凌云手。
更邹衍,谭天口。总不如归向,灞陵偕妇。
客到任看墙外竹,独吟且尽床头酒。
忆从前、裘马少年场,同刍狗。
这首词以“玉映风标”起笔,描绘了画像中人物的风采,如同春柳般清新脱俗。尤悔庵的形象被比作垂钓的老者,悠然自得于山水之间,与渔翁无异,显示出其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接下来,词人提及尤悔庵的隐逸生活,他在勾漏山修炼丹药,沧浪亭畔留下众多诗篇,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和志趣。
词中询问尤悔庵近年来是否还坚持松菊为伴,他回答说并未荒废,表达了对朋友坚守理想生活的敬佩。随后,词人借用“司马”、“邹衍”的典故,赞美尤悔庵的才情和口才,认为这些都比不上回归田园与家人相伴的平凡幸福。客人来访时,他任由观赏墙外翠竹,独自饮酒赋诗,流露出淡泊名利的洒脱。
最后,词人回忆起自己和尤悔庵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感叹时光荏苒,如今他们都已老去,如同刍狗一般渺小,但那份曾经的意气风发依然值得怀念。整首词通过对尤悔庵形象的描绘和对其生活的赞美,表达了对友情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