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读周雅诗,棸子识希姓。
今读唐志砖,棸君厥名庆。
君籍本秦中,来禾世已更。
卒葬依祖坟,也合首丘正。
志文不支离,无取词锋横。
书者不著人,朴质笔破硬。
想见幽竁藏,沈霾九泉迸。
文字显有时,会逢农耒柄。
蜡泽与苔华,纯黝光交映。
刚暮绣黹停,裁笺发短咏。
无异碑生金,不敢砖磨镜。
一笑艳妻笺,何事别毛、郑。
幼读周雅诗,棸子识希姓。
今读唐志砖,棸君厥名庆。
君籍本秦中,来禾世已更。
卒葬依祖坟,也合首丘正。
志文不支离,无取词锋横。
书者不著人,朴质笔破硬。
想见幽竁藏,沈霾九泉迸。
文字显有时,会逢农耒柄。
蜡泽与苔华,纯黝光交映。
刚暮绣黹停,裁笺发短咏。
无异碑生金,不敢砖磨镜。
一笑艳妻笺,何事别毛、郑。
这首清代张常憙的《唐棸庆墓志砖》是一首对墓志铭砖文的感慨之作。诗人以棸庆为引,通过对其家族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生死的理解。诗中提到的“周雅诗”、“秦中”、“祖坟”等词语,暗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诗的前两句“幼读周雅诗,棸子识希姓”,描绘了诗人早年学习经典,对棸姓有所了解。接下来,“今读唐志砖,棸君厥名庆”,将焦点转向眼前的具体对象——棸庆的墓志砖,揭示了诗的主题。
“君籍本秦中,来禾世已更”说明棸庆的家族背景和变迁,而“卒葬依祖坟,也合首丘正”则表达了对遵循传统葬礼习俗的认同。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对墓志铭的文字风格进行了评价,认为其朴实无华,虽简练却能传达深意。
“文字显有时,会逢农耒柄”暗喻文字的力量,即使在泥土之下,也能像农耕工具一样发挥作用。诗人以“蜡泽与苔华,纯黝光交映”形容墓志砖的古老与光泽,进一步强调其历史价值。最后,诗人以“一笑艳妻笺,何事别毛、郑”收尾,看似轻松,实则寓含对后世子孙珍视家族记忆的期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墓志砖为载体,既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家族历史的追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大坂之山多桧松,大坂之水多鰅鳙。
采山钓水无异姓,只有汪氏称名宗。
汪氏之先本王子,靖乱尤能保终始。
后来亦有唐端公,遂与州民共生死。
两公庙食八百年,云礽何止人三千。
出者处者恒有道,往往读书并力田。
迩来积庆谁堪数,一族咸推佥宪父。
父耕子读两无惭,那更深闺有慈母。
当今天子明孝人,每下恩典旌贤臣。
九原伉俪虽莫作,高堂五采明丝纶。
我观汪氏庆未己,科第联翩一时起。
叔侄兄弟凡六人,冠盖如云照墟里。
大坂水清山更奇,中有汪家双墓基。
他时添取石翁仲,为尔重书先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