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亭构得倚沧洲,水国凉多五月秋。
面面曲栏尘不到,藕花香里看眠鸥。
幽亭构得倚沧洲,水国凉多五月秋。
面面曲栏尘不到,藕花香里看眠鸥。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画面,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幽亭构得倚沧洲”,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一座隐秘的亭子坐落在广阔的水边,给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感觉。“构”字生动地描绘了亭子的建造过程,仿佛它本身就蕴含着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倚沧洲”则进一步强调了亭子与广阔水域的关系,暗示着一种宁静与辽阔的和谐共存。
“水国凉多五月秋”,在炎热的夏季五月,水乡的凉爽如同秋天一般,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更通过对比,突出了水乡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清风拂面、水波轻荡的清凉景象。
“面面曲栏尘不到,藕花香里看眠鸥”,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曲栏环绕,象征着环境的优雅与宁静,而“尘不到”更是强调了这里的纯净与脱俗。藕花盛开,香气扑鼻,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眠鸥”二字尤为传神,鸥鸟悠闲地栖息在水中,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和谐画卷。整个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充满自然之美的理想境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三十为一世,失却少年安可悔。
朱颜销尽四十来,昔日风情竟何在?
功名自是误人物,败德丧真作吾害。
不妨小待老堪赠,付与世间偿宿债。
平生心得祇乘兴,百折千磨终不坏。
文字缘深岂易抛,色尘意起殊难戒。
江山满前花竞发,性不能饮亦已醉。
向来不信说天公,后世知音应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