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拱平山峤,遐临廿四桥。
古原咏文士,今半属禅寮。
法雨镜中落,天花云外飘。
凭窗犹畅意,绿野润新苗。
右拱平山峤,遐临廿四桥。
古原咏文士,今半属禅寮。
法雨镜中落,天花云外飘。
凭窗犹畅意,绿野润新苗。
此诗描绘了观音山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首句“右拱平山峤”以山峦起伏的景象开篇,展现山势的雄伟。接着“遐临廿四桥”一句,将视线引向远方,仿佛穿越至那座连接天际的桥梁之上,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古原咏文士,今半属禅寮”两句,对比古今,既赞颂了古代文人的风雅,也展现了现代佛教文化的浸润,山间不仅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也有僧侣修行的身影,体现了观音山的文化多元性。
“法雨镜中落,天花云外飘”描绘了观音山的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相融合的画面。法雨象征着佛法的滋润,如同清澈的水滴在镜面上落下;而天花则比喻为佛祖的恩赐,从云层之外飘洒而下,增添了神秘与神圣的气息。
最后,“凭窗犹畅意,绿野润新苗”表达了诗人站在窗前,欣赏窗外生机勃勃的绿野,心中充满了愉悦和满足。新苗的生长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与观音山的宁静和谐相得益彰,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观音山的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与感悟。
中兴运,孝治格升平。
回騩驭,弭凤驾,册宝初上鸿名。龙楼问寝候鸡鸣。
更翻莱戏彩衣轻。坤躔夜照老人星。
金觞上寿,长愿燕慈宁。乘云何处去,愁断紫箫声。
追思金殿,椒壁丹楹。又谁知、勤俭仁明。
风行化被宫庭。佑圣主,底明时。阴功暗及生灵。
离宫晚、花卉娉婷。甲观高、潮海峥嵘。
往事回头忽飘零。空留嫔御,掩泣望霓旌。
会稽山翠,永祐陵高,而今便是蓬瀛。